最近一段时间,各家上市银行的财报纷纷公布,在研究各家银行财报的时候,一个现象引发了我们的关注,这就是六大行按揭贷缩水超五千亿,但是与此同时,不少大行的定存占比却超过了五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这是在干什么?
一、大行按揭贷缩水五千亿,定存占比超五成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六大行陆续发布年报,从财报数据可见,2023年六大行对公房地产贷款虽有正向增幅,但整体增速放缓;受提前还款、房地产市场行情等影响,六大行按揭贷相比去年缩水约5300亿元,其中农行、中行在年报中强调要加大按揭贷投放力度。
从六大行业绩会上高管表态来看,均强调要加大出清不良,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在六大行年报中,建设银行是唯一一家详细介绍房地产业务情况的银行,其主要围绕按揭贷、对公房地产贷款、住房租赁等角度支持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
梳理财报可见,截至2023年末,六大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境内口径)合计为4.0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为2535亿元,增速约为6.6%。而2022年这一指标的增量和增速分别为3282亿元、9.34%,增速呈现放缓趋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银行的存款业务,受存款利率市场化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四大行是我国银行业的压舱石,存贷款业务情况基本能反映出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据央行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截至2023年末,存款类金融机构境内存款余额为2831814.58亿元,其中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额为1517159.08亿元,占比为53.58%;同期四大行境内存款余额为1104413.46亿元,定期存款余额为402278.02亿元,占比为36.42%(注:与前者口径略有不同)。
日前发布的年度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四大行定期存款占比均超过50%(注:与上述央行口径略有不同),这也是近年来四大行定期存款占比首次均超过50%,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为57.7%、54.1%、53.61%、53.3%,其中2023年是定期存款占比提升最快的一年。
财报显示, 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存款余额分别为335211.74亿元、288984.68亿元、276540.11亿元、229070.5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2%、15.0%、10.52%、13.39%。
二、大家这是怎么了?
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型商业银行的按揭贷款规模出现了明显的缩水,同时定期存款占比也逐渐超过五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但我们又该如何分析判断这件事呢?
商业银行业绩的好坏实际上是直接与消费者心态密不可分的。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石,其业绩的起伏与消费者信心和需求的变化紧密相连。经济环境是影响消费者信心和需求的关键因素,而消费者的未来预期则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储蓄和投资决策。
我们要明确的是,消费者的预期并非一成不变。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动,无论是向好还是向坏,消费者的心理预期都会随之调整。这种调整,往往基于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感知。如果消费者感觉未来的经济前景不明朗,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他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
具体来说,当消费者预期未来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时,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这种谨慎心态反映在他们的储蓄和投资决策上,就是更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毕竟,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保留足够的现金储备,以应对可能的风险,是很多人的首选策略,这是我们一切分析的基础。
其次,按揭贷款的缩水是银行贷款类业务的一个写照。商业银行的业务基础就是明确的三大类,即大家熟悉的“存贷汇”三大类业务,而这次的按揭贷业务则显得更加明显,这是贷款类业务中非常鲜明的代表,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对按揭贷款规模的影响是显著的。当市场进入调整期,房价出现波动,消费者的购房意愿往往会受到抑制。这种观望态度的增加导致潜在购房者推迟或取消购房计划,进而影响到银行按揭贷款的发放。
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过程中,房价的下跌直接影响到房产的价值预期。消费者在评估房产投资回报时,会考虑到房价下跌带来的风险。因此,即使是对于那些原本有意向的购房者来说,他们也可能选择等待市场底部的到来,以期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入房产,从而减少购房成本。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通常伴随着信贷政策的收紧。为了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和防范金融风险,各地的监管则会提高房贷的首付比例、限制房贷额度或者调整利率水平。这些政策的调整会增加购房者的购房门槛,进一步降低市场的购房需求。
更何况,这也和银行的自主选择有关,银行作为按揭贷款的主要提供者,其业务表现直接受到房产市场状况的影响。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时期,银行面临的坏账风险增加,贷款审批更为谨慎。因此,银行可能会主动减少按揭贷款的发放量,以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可以说,按揭贷的缩水正是当前消费者、监管、银行三者之间根据自我利益考虑而作出选择的一种综合的结果。
第三,定期存款比例的增长则更加说明了消费者的预期。我们再来看定期存款的变化,当前定期存款比例的增加,深刻反映了当前消费者的预期和心态。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面临竞争压力、赚钱变得日益困难的大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不足,市场信心不振。这种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财务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多存钱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应对策略。通过增加定期存款的比例,消费者可以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这种现象反映了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增强,他们担心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和个人财务风险,从而提高应急储备水平。
同时,由于黄金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避险资产,其价值通常不会因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问题而大幅缩水,且具有良好的全球流动性,不受单一货币体系风险的影响,因此在市场信心低落时,黄金的投资吸引力会相应上升。消费者和投资者倾向于将一部分资金配置到黄金等避险资产上,以期望在金融市场动荡时能够保值甚至增值,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降低整体风险。
第四,商业银行们到底该怎么办呢?在当前情境下,按揭贷款业务量的下降以及定期存款比例的上升,反映出了市场信心的疲软状态。消费者出于对未来经济状况不确定性的担忧,更倾向于持有现金或进行安全性较高的定期存款,而不是投资房产或其他高风险资产,这直接导致了购房需求减弱和按揭贷款需求下滑。
对于银行而言,存贷利差是其主要盈利来源之一。存贷利差指的是银行支付给储户的存款利息与其向借款人收取的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在存款增加而贷款尤其是高收益贷款如按揭贷款减少的情况下,银行虽然拥有较多的低成本资金,但却难以将其有效转化为高收益的贷款业务,这样会导致利差收窄,进而影响银行的整体利润水平。
因此,为了提振银行业务利润并扩大存贷利差,银行不仅需要关注如何调整自身的贷款产品和服务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要着眼于宏观经济环境改善和消费者信心恢复的大背景。例如,通过与政府政策配合,推动市场信心重建,优化贷款流程和条件,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房贷产品,并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从而激发潜在客户的购房意愿,带动按揭贷款业务回暖。同时,也可以寻求发展其他类型的贷款业务和非利息收入增长点,以确保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稳健经营。只有信心真正得到了恢复,银行业才有可能迎来更加全面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