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一视财经 高山
编辑 | 西贝
近日,一场由央视新闻联合懂车帝发起的36款热门车型辅助驾驶实测引发行业震动。这场测试不仅覆盖了特斯拉、问界、小米等头部品牌,更覆盖了高速和城市两大场景,从结果看,没有一款车型能够完全通过所有测试项目,即便是表现最好的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也仅通过了6项测试中的5项。
当马斯克以“无本地训练数据仍夺冠”的论调转发结果时,舆论的焦点却意外聚焦在赛力斯车型——问界M9、M7等明星产品多项测试未达预期,甚至多项场景中表现落后,引发一场舆论风波。
测试风暴与问界之伤
此次测试堪称中国智驾领域史上最严苛的公开评测。
测试团队在真实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搭建了包含施工路段、儿童假人、夜间卡车等15个高危场景,并首次引入“车辆+假人+真实车流”的三维模拟系统。数据显示,在高速夜间遇施工卡车的场景中,仅47%的车辆能安全避让;儿童过马路项目的通过率更是低至58%。
特斯拉Model 3与Model X表现超出预期,两款车型在六项测试中五项通过,尤其在AEB主动刹车与变道决策中展现出算法优势。
作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标杆,问界系列承载着“软件定义汽车”的厚望。M9车型配备的192线激光雷达、PDP决策神经网络等配置堪称行业顶配,其城区NCA功能更宣称“不依赖高精度地图覆盖全国99%道路”,然而测试结果却呈现出残酷反差。
在模拟高速事故场景(如“消失前车”“夜间施工区卡车避让”)中,问界M9以64km/h追尾静止事故车,成为测试中少数碰撞车辆之一。其ADS系统在紧急制动和变道决策上表现犹豫,违背“让速不让道”原则,强行变道时险些引发二次事故。
城区场景中,问界M7在“车多并线”“转弯避让”等环节表现“鸡肋”:并线不果断、转弯速度慢、易被加塞,且频繁出现违规实线变道。用户实测也指出其城市智驾逻辑混乱,“需随时准备接管”。
笔者认为,赛力斯对测试结果无需过于介怀,一方面,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此次测试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评估,不能完全定义一个品牌的技术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问界背后有华为强大的技术研发支持,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投入研发,不断优化算法和硬件方案,未来问界智能驾驶系统有望通过技术升级改善表现。另一方面,测试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测试场景和条件与实际道路情况不可能完全一致,单一测试结果不能作为衡量智能驾驶系统优劣的唯一标准。
破局之道:如何进化?
从技术层面看,测试结果揭示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AEB与导航功能冲突、极端场景下智能驾驶功能失效等。这促使车企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技术路线,加大研发投入解决技术瓶颈。同时,也提醒消费者对智能驾驶保持理性认知,不要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功能,驾驶过程中始终保持警惕,确保行车安全。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其天神之眼系统通过“硬件预埋+软件迭代”模式,将L2功能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智驾车型事故率同比下降21%,这得益于其建立的“用户行为数据库”——通过分析500万车主的驾驶习惯,优化了AEB触发阈值与变道时机。
“未来的竞争不在传感器数量,而在场景理解深度。”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近期演讲中承认,“问界系列将在第三季度推送ADS 3.1更新,重点优化施工区域识别与人机共驾策略。”
而特斯拉的本土化进程也在加速。其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已部署5000块A100芯片,专门用于训练中国路况模型。据内部人士透露,FSD中国版将在四季度推送“红绿灯识别增强包”,解决此前被诟病的“鬼探头”问题。
此前,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到“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企业不得使用暗示消费者该系统可以作为自动驾驶系统使用,具备实际上并不具备的功能等用语,防止驾驶员滥用风险。要求严格履行告知义务,避免驾驶员将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作为自动驾驶功能使用。
可以说,此次懂车帝测试及马斯克的转发,对整个智能驾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公安部于同日着重强调“L2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驾驶人需全程进行监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工信部也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这一宣传表述,改用“组合辅助驾驶” 。这一系列官方举措表明,智能驾驶目前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标准,人机共驾依旧是当下唯一安全可靠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