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一视财经 高山
编辑 | 西贝
作为中国能量饮料市场的头部品牌,市值超过1500亿的东鹏特饮长期占据功能饮料赛道前列。不过,东鹏早就意识到单腿走路的危机感,2024年,东鹏饮料提出“1+6多品类战略”,即以东鹏特饮为核心,同步拓展电解质饮料、咖啡饮料、无糖茶等六大新品类别。一年过去,除电解质饮料“补水啦”凭借14.95亿元营收崭露头角外,其余品类几乎全部黯然失色。
从财报看,2025年第一季度,东鹏特饮单品仍贡献近八成的营收,而其他所有饮料加起来不足20%。这印证了市场分析师的判断——东鹏的多品类扩张并未真正成功。
光鲜的外表与“里子”
从财报表面看,东鹏饮料的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2024年公司总营收达158.39亿元,净利润33.27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40%。
电解质饮料“东鹏补水啦”表现尤为亮眼,年营收14.95亿元,同比增长280.37%,占公司总营收比例升至9.45%。 这成为东鹏宣传多品类战略成功的核心证据。
然而,拆解财报细节可见,所谓的“多品类成效显著”主要依赖于单一新品“补水啦”的爆发。其他新品如东鹏大咖、乌龙上茶、VIVI鸡尾酒等合计营收占比仅为6.46%。
在2025年一季度,东鹏特饮单品仍贡献80.5%的营收,较2024年的84.08%仅微降3.58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尽管投入大量资源推广新品,东鹏对核心产品的依赖症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笔者认为,东鹏尝试复制其跟随红牛的成功经验,在新品类上继续采取模仿策略,却未能重现昔日辉煌。其推出的“东鹏大咖”模仿贝纳颂等即饮咖啡,“东鹏水”对标农夫山泉等天然水品牌。东鹏特饮已在国内消费者心智中牢牢占据“功能饮料”的定位,这种认知反而成为其拓展新品类的障碍。例如,当消费者看到“东鹏水”时,无法理解一个功能饮料品牌为何推出天然水,且品质能否媲美专业饮用水品牌值得怀疑。
同样,“东鹏大咖”作为咖啡饮料难以建立消费信任,因为消费者认为东鹏缺乏咖啡制作的专业基因。更致命的是,东鹏部分新品存在“品类模糊”问题。如“陈皮特饮”和“气泡特饮”,消费者难以理解这些产品到底是什么,无法形成清晰的品类认知。 在没有明确定位的情况下,这些产品自然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重营销、轻研发的创新困境
东鹏饮料在研发投入上的吝啬与其大手笔的营销支出形成鲜明对比。
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仅为5439万元,占营收比例不到1%,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26.81亿元。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直接导致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对比饮料行业新势力元气森林,其在2021年就实现研发成本同比增加350%,过去12个月新增饮料口味30余种,平均产品研发周期5.5个月。东鹏的研发投入不足不仅影响新品开发,也导致产品体验不佳。社交媒体上大量消费者吐槽“东鹏大咖”:“避雷”、“东鹏的研发师喝过咖啡么”、“东鹏不要轻易跨界了”。甚至主推产品“补水啦”也被指“有股味道”,或被质疑一瓶热量一百多卡,“补的是糖吧”。 这些负面用户体验进一步阻碍了新品的推广和复购。
面对新品推广困境,东鹏采取了简单粗暴的促销方式:高奖率的“开盖赠饮”活动。社交媒体上,消费者频繁晒出东鹏“乌龙上茶”、“补水啦”、“菊花茶”等产品的“再来一瓶”中奖瓶盖。这种依靠高额补贴的推广方式虽短期内提升了产品流通量,却难以构建真正的品牌忠诚度。
更严重的是,它让东鹏陷入了“亏本赚吆喝”的恶性循环:新品推广需要高额补贴,而高成本又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限制研发投入。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东鹏饮料其他饮料业务的毛利率仅为17.07%,比功能饮料“东鹏特饮”的毛利率低26.19个百分点。低毛利进一步限制了对新品研发和体验优化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东鹏试图通过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的做法,结果收效甚微——它没有通过真正的产品差异化赢得市场,而是依靠价格竞争获取短期份额。
底层困境:治理结构与战略短视
东鹏多品类战略受挫的深层原因在于其治理结构和战略短视。公司决策层长期被林家兄弟掌控,家族持股比例超60%,形成“一言堂”模式。
这种家族式治理结构导致战略并不灵活。2022年,东鹏曾计划收购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以补充研发短板,却因家族内部意见分歧而搁置。 这表明公司在战略决策上可能存在系统性问题。与此同时,东鹏股东的大规模减持套现行为也引发市场担忧。
2024年1月,君正投资宣布顶格减持套现约20亿元,而这已是其近年来的第四次减持。股东减持与研发投入不足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质疑公司是否真正致力于长期产品创新而非短期股价表现。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在公司账面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东鹏仍选择推进港股IPO,有市场分析认为这可能为未来大股东提供更广阔的减持渠道,同时减轻对A股股价的直接冲击。东鹏饮料的“1+6多品类战略”看似布局全面,实则缺乏战略聚焦与资源匹配。在2025年上半年财报中,电解质饮料“补水啦”确实成为亮点,但其他品类依旧黯淡。真正的多品类成功不是简单将产品贴上不同标签,而是需要从消费者心智入手,打造具有独立品牌价值和专业性的新产品。东鹏若想突破单一产品依赖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创新模式与战略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