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号
科技 汽车 财经 数码 时尚 旅游 美文 美食 其它

从华为云的平台生态,看见企业的数智化真实密码

产业家 2025-04-15

 

 

基于平台生态的模式,华为云将千行百业的无数企业/产业转型的数智化需求转化为如今可视、可见、可满足的产品技术需求,传导到优质供给侧,进而助力企业和中国产业实现真正的数智化跃迁。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全面的架构创新、中国首个正式商用的大规模算力基座……2025年4月10日,华为云生态大会上,一个名为“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的技术被正式放到台前。

AI普惠化,又向前迈了一步。

技术狂欢的浪潮里,一个清晰的感知是如今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所有人的进化共识。从互联网巨头到初创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科技公司,都在以近乎狂奔的姿态奔赴这场热潮。

但在技术狂欢硬币的另一面,如今真实的AI落地水温到底是怎样的?

一组来自Gartner最新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只有8%的国内企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部署在生产环境中。同样一组来自埃森哲的数据显示,在国内将生成式AI视为机遇的中国企业(90%)比例比全球(77%)高20%,但在具体的流程效果上,其当下的利用效益只有全球样本的63%和83%。

一些“落差”也更发生在服务商侧。据IT桔子统计,在目前国内34家AI服务商上市公司中,有19家在2024年上半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累计净亏损超过60亿元。

更真实的一个表述是,在技术狂欢的背后,在中国的产业环境里,真实的AI落地仍存在“失焦”和“割裂”——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AI转型服务和模型,优质的AI服务商在“业务半径”范围里无法完全地服务好企业。

这些问题如今正在被越发频繁的放到台面上。即2025年,对企业而言,真正能实现数智化转型的通路到底在哪?以及对优质服务商而言,如何才能保持自身良币的模型,把对技术和产品的投入转化为真正的市场正反馈?

AI加速落地的当下,这些问题需要更清晰的答案。

一、数智化转型的“黑洞效应”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黑洞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天体运动中信息传递的扭曲和不对等。

这也正是如今数智化市场的供需现状。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止目前,仅有25%的AI试点项目能够规模化推广、60%的企业在AI项目中技术与实际场景需求脱节。

这种脱节的具体表现是,在需求侧,企业无法精准表达需求,导致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商;在供给侧,服务商也面临“精准用户缺失”与“销售渠道有限”的双重挑战。

这种恶性循环已经在发生。一些企业为规避AI选型错误风险采取"宁可不用不错用"的保守策略;在服务商侧,不少大模型服务商、Agent服务商等为争夺有限订单,不得不陷入价格战泥潭。

解决方案在哪?从过往不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对于需求和供给的野蛮乱序,平台生态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答案。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AI数智化落地面临多重挑战,即需求侧因企业行业、规模差异导致隐性需求难以精准识别;供给侧则因服务商能力参差不齐,需建立筛选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根本而言,平台生态需深度理解AI落地全链条,既需对需求端进行颗粒化拆解,更要深入认知技术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方能构建优质服务体系。

二、一个良性的数智化平台生态模型,

应该是怎样的?

那么,一个良性的数智化平台生态模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要想基于平台生态的模式实现供需两端的精准对接,需直面其背后更深层的矛盾。

即从底层来看,企业之所以无法精准表达需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存在"语义鸿沟";而技术服务商之所以“卖不好”产品,根本原因在于从传统IT系统向AI驱动的业务重构,复杂度直线上升,需求涉及多维度的组合优化。

显然,这不再是一个单点考核,而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些能看到的市场情况是,不少被提出的“主流解决方案”是服务商通过彼此集成不同技术模块来满足企业需求,但这种"集成式交付"往往会因协议不统一、数据格式不兼容而失败。

这些也恰都是一个良性平台生态应该考虑的问题。即平台方需具备对AI等数智化需求的原子化拆解能力、对服务商核心优势的深度认知,以及跨服务集成能力;具体到产品层面,应提供基础组件库(如数据库、安全防护、智能服务)和需求模块化拆解工具,构建跨行业适配机制;生态层面需建立服务商与企业间的价值循环体系,实现共生共赢。

也可以说,如果想要完成这个数智化“黑洞”的贯通,其需要的是一个能深刻理解AI全产业模型的底层构建方——从需求到供应,从前沿技术到分子拆解,甚至从伙伴激励到线下服务体系等。

三、在华为云,

看见平台生态的样本实践

实际上,华为云提供的恰是这样一个答案。

以华为云商店为例,其如今通过智能化服务和模块化设计,构建了覆盖"查找—购买—部署—管理—支持"的B2B一站式解决方案闭环,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完成从模糊需求到可执行路径的转化难题。

一个数据是,如今华为云商店应用数量已超1.2万,覆盖全球170+国家和地区。

更具体来看,一些特殊的平台设计也驱动着对不同企业需求的满足,比如其智能化导购系统支持"搜/荐/比/试/询"全流程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快速筛选商品;再比如商品部署模式支持企业以SaaS化订阅、容器化部署、API调用等不同组合接入使用。

此外,从服务体系来看,华为云商店提供全球化的专业服务网络,覆盖170+国家和地区,并实现7×24小时服务响应,从技术选型到售后支持形成全生命周期保障。

不仅在需求侧,华为云给出的平台生态答卷也更在技术服务商侧。

据了解,面向服务商,如今华为云提供了11种应用上架方式和结构化商品配置页面,配合行业标签体系,帮助其精准触达目标客户;同时,基于其创新的"组合销售"能力,可以支持跨场景、跨伙伴的商品打包销售,进而有效满足行业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使合作伙伴获得更高销售分成。

2024年,华为云生态“朋友圈”持续扩容,伙伴数量超4.5万;开发者作为华为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已经超1200万;销售业绩也愈发亮眼,其中年业绩超百万的销售伙伴达400家,超千万的达150家。这恰对应了华为云全球生态部总裁康宁所说的那句:“生态是广袤的沃土,只有生态伙伴的成长和成功,才有生态系统的枝繁叶茂。”

此外,更在产品和技术加持之外,更被看见的还有华为云面向伙伴的强劲生态体系——“GoCloud”和“GrowCloud”。前者助力伙伴提升能力和拓展服务边界并实现增长,并共同为客户提供了全栈技术支持与场景化联合方案;后者则强化了伙伴间市场协同与销售联动,促进资源互补与深度共赢。

这些从平台到政策的模式,也恰可以看作,华为云为生态伙伴构建的是一个渠道加持、技术扶持、彼此共赢的新生态循环系统。在这个成熟的生态伙伴体系之上,对应的是对更多复杂企业数智化需求的满足和适配。

实际上,这些对从需求到服务能力的拆解,也更对应着华为云自身对于AI数智化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技术沉淀。

比如这次华为云2025生态大会中,吸引市场目光的CloudMatrix 384超节点技术,其具备的“高密、高速、高效”特点,使得昇腾云算力底座搭载的CloudMatrix架构实现了从服务器级到矩阵级的资源供给模式突破。

这种技术势能与生态资源的协同创新,也恰在构成着华为云如今展现出来的新“AI基建者”角色:通过深度融合鲲鹏、昇腾、鸿蒙等根技术能力,华为云构建了以超大规模算力为地基、模块化技术组件为砖石的开发者生态矩阵。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华为云将千行百业的无数企业/产业转型的数智化需求转化为如今可视、可见、可满足的产品技术需求,传导到优质供给侧,进而助力企业和中国产业实现真正的数智化跃迁。

这是华为云的价值,也更是如今一个良性的数智化平台生态正在交出的一张新答卷。

昂瑞微客户到底是谁,招股说明书闪烁其词
2025年3月28日,北京昂瑞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昂瑞微”)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成为今年首家未盈利企业申报案例。作为射频前端芯片领域的“国产替代先锋”之一,昂瑞微凭借20.67亿元募资计划、50.88%的营收复合增长率引发市场关注。然而,对于其招股

2025-04-16

英伟达H20再遭封杀,中国“3H芯片”临危受命
“阉割版”也不行!近日,继英伟达A100、H100、RTX4090被禁止对华出口后,专门面向中国市场设计的H20特供芯片再次惨遭封杀。据英伟达向监管部门提交的一份文件中表示,美国政府通知该公司,H20 芯片对华出口需要获得许可证,而且这一要求是“无限期”。显然,

2025-04-16

京东新品成长“百千亿”计划:投入百亿流量、百亿资金 引爆2025新品经济
4月15日,2025京东新品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正式推出京东新品成长“百千亿”计划,即在2025年加码百亿流量和百亿资金,并围绕营销能力与数字能力全面升级,实现60000款新品年销售破百万、6000款新品年销售破千万、600款新品年销售破亿。在此次盛典活动上,京

2025-04-15

猿辅导集团推首个教育AI范式小猿AI 聚焦家校应用场景发布3款新品
近两年,通用大模型呈爆发式发展,垂类AI遭遇“技术平替”危机。4月15日,猿辅导集团在“小猿AI暨智能硬件战略发布会”上,正式推出首个教育AI范式——“小猿AI”,并发布覆盖家校两端的“软件应用+智能终端+通识课程”三位一体解决方案,涵盖小猿AIApp、小猿

2025-04-15

周鸿祎谈哈尔滨亚冬会遭美国安局攻击:可能是人类首次用AI智能体发起的网络攻击
今年2月,“2025年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以下简称“亚冬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盛大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然而,赛事背后却暗流涌动。近日,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布的一份网络攻击情况监测分析报告显示,亚冬

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