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淼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近日,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CEO黄仁勋公开表示,“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95%下降到0%。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所有的预测都是假设中国市场为零。”
这一戏剧性转变,不仅是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政策的直接后果,更标志着中国国产AI芯片产业历经多年深耕,终于实现从追赶者到替代者的关键跨越。
华为、寒武纪、阿里平头哥等一批本土企业的崛起,正在彻底改写全球AI硬件市场的竞争版图,让中国在这场科技博弈中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01
政策与市场双重作用,英伟达无奈退场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衰退,首先源于美国持续加码的技术封锁。自2022年起,美国政府为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不断升级出口管制措施,先后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口A100、H100、H200等高端AI芯片。
即便英伟达推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阉割版芯片H20,也在今年经历了“禁止-解禁-再遇阻”的波折。
今年7月,在美国政府同意英伟达上缴在华销售额15%后,H20短暂恢复对华出口许可。但好景不长,中方很快发现H20芯片存在安全漏洞后门风险,监管部门随即约谈英伟达,要求其说明情况并提交证明材料。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账号明确指出H20“不环保、不先进、更不安全”,并非中国市场的好选择。
与此同时,中方对英伟达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调查持续推进,进一步加剧了其在华经营的不确定性。
市场信任的崩塌成为压垮英伟达的最后一根稻草。政策的反复无常让中国企业意识到,依赖单一海外供应商存在巨大风险。
2024年,英伟达H20在中国市场仍有60万-80万枚的出货量,占据超60%的份额,但到2025年,其在华销售几乎完全停滞。
多家供应链企业证实,目前中国科技公司已大幅减少对英伟达芯片的采购,转而投向国产替代方案。
“我无法想象有哪位政策制定者会认为这是好主意。无论实施了何种政策,都导致美国失去了全球最大市场之一的机会,这显然是不可取的。”英伟达CEO黄仁勋进一步坦言,“中国是全球第二大AI市场,生态系统活跃,美国无法参与是难以置信的。如果中国市场有任何变化——我希望会有,那将是额外的收益。因此,希望我们能够继续解释、沟通,并对政策变化保持希望。”
02
国产力量集体突围,技术突破打破垄断
英伟达中国市场份额从95%降至0%,背后是中国国产AI芯片企业的集体发力。
这些企业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在技术性能、生态适配等方面快速追赶,逐步填补了高端芯片的市场空白。
华为无疑是国产芯片崛起的核心代表。在今年的华为全连接大会上,华为公布了全新的昇腾芯片路线图,推出基于Ascend 950的Atlas 950 SuperPoD超节点,可搭载8192张算力卡,通过自主研发的灵衢互联协议,实现了比英伟达下一代NVlink144方案快62倍的连接速度。
虽然华为坦言单芯片算力暂时不及英伟达,但通过在连接技术上的突破,构建出万卡级别的最强算力超节点,其昇腾920集群算力甚至超越英伟达同级产品3倍。
针对英伟达的VeraRubin系列,华为已明确计划推出新一代AI芯片与之对标,显示出正面竞争的底气。
除了华为,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自研芯片领域持续加码。
阿里巴巴平头哥研发的PPUAI芯片,在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意外曝光,其重要参数已接近英伟达H20。
这款芯片显存容量达96GB,与H20持平,片间互联带宽700GB/s略低于H20但远超英伟达A800,功耗控制更优,目前已进入测试阶段,主要面向AI推理任务,且兼容英伟达架构,适配性良好。
在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中心项目中,阿里云一次性投入16384张平头哥算力卡,提供1945P算力,成为该项目国产算力的核心支撑。
寒武纪、沐曦股份、壁仞科技等专业芯片设计公司也表现亮眼。寒武纪多年深耕AI芯片领域,其产品已成功进入高阶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市场;壁仞科技的算力卡在京仪项目中实现450P算力输出,沐曦股份则为中科院项目提供了984P的算力支持。
这些企业与华为、阿里等形成互补,构建起覆盖不同应用场景、多层次的国产芯片供应体系。
03
生态构建加速推进,自主可控成行业共识
国产芯片的崛起,不仅体现在技术参数的突破,更在于全产业链生态的逐步完善。
从芯片设计、制造到终端应用,从算力集群建设到AI模型适配,中国正在构建一套自主可控的AI产业生态,彻底摆脱对海外技术的依赖。
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内巨头纷纷加大投入。中国移动宣布,计划到2028年在全国最大的AI计算网络中全面使用国产芯片,建立规模达10万张卡的GPU集群,实现超过100 exaFLOPS的算力。
2025年,中国移动已在算力领域投入373亿元,智算规模超34 EFLOPS,通过自建“九天”大型AI模型,从单纯销售计算资源转向提供AI能力,减少对国际提供商的依赖。
企业端对国产芯片的接纳度大幅提升。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明确表示,若遭遇英伟达芯片断供,公司已有备选方案,这得益于比亚迪长期坚持核心技术自研和供应链垂直整合。
理想汽车自研的智驾芯片M100已进入路测阶段,其处理大语言模型任务的有效算力可对标2颗英伟达Thor-U,处理视觉任务时更是能对标3颗,预计明年量产上车。这些案例表明,国产芯片已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获得市场的认可。
行业共识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国产生态的发展。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明确建议,中国应放弃采用英伟达GPU开发AI,专注于创造专为大模型设计的新型芯片。
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响应,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参与到国产芯片的适配和优化中,英伟达曾经依赖的CUDA生态优势正在被逐步削弱。
总结
英伟达离场背后是中国AI的全面崛起
英伟达中国市场份额从95%降至0%,看似是政策干预下的偶然结果,实则是中国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必然收获。
美国的技术封锁本意是遏制中国发展,却意外激发了国产芯片企业的潜力,推动华为、阿里等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生态构建。
如今,中国不仅在AI芯片硬件上实现了替代,更在算力基础设施、应用生态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比亚迪、理想汽车等终端企业的备选方案,中国移动的国产算力集群计划,都证明了中国科技产业已具备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这场转变不仅改写了全球AI芯片市场的格局,更彰显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国产芯片技术的持续迭代和生态的不断完善,中国必将诞生更多像英伟达一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