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新
美编 / 杨凌霄
出品 / 电动新物种
10月15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我个人认为:最快3年,保守5年,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将会实现,这类汽车将成为物理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终端。”
李想还强调,到2030年,可能会出现超越苹果iPhone规模的智能汽车企业。
这一预判并非空穴来风。在此之前,李想已在财报电话会、行业论坛等多个场合释放相似信号,明确L4级自动驾驶将在2027年落地。
而理想汽车近期密集落地的技术成果、产品交付数据和市场动作,都在为这个“3年之约”注入实质支撑。
从VLA司机大模型的全量推送,到理想i6的爆款表现,再到超百亿的研发投入,理想汽车正用实打实的行动,推动智能驾驶从“概念”走向“日常”。
01
VLA大模型搭载智能驾驶“快车道”
智能驾驶的落地,核心在于技术架构的突破。理想汽车给出的答案,是第三代辅助驾驶技术——VLA司机大模型。
2025年9月,随着OTA8.0版本的推送,这款被李想称为“真人版私人司机”的技术,已向MEGA、L系列ADMax车型全量开放。
VLA技术的核心优势的是“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它跳出了传统规则式和单纯端到端技术的局限,借鉴人类驾驶的“双系统”逻辑,既能用端到端技术快速应对日常简单路况,又能通过视觉语言模型处理复杂场景。
实际应用中,它能精准识别施工路段的井盖分布,实现蛇形绕行;能听懂车主的自然语言指令,调整驾驶风格;还能记住车主的用车习惯,优化空调温度、座椅角度等设置。这种“拟人化”的驾驶体验,让辅助驾驶从“工具”升级为“伙伴”。
支撑这项技术的,是理想汽车真金白银的投入。数据显示,理想汽车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将超12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就达60多亿元。
巨额投入换来了实打实的技术积累:2000万段训练视频、百亿公里级行驶数据,以及NVIDIAThor-U芯片和ATL全天候激光雷达的硬件加持。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了VLA模型迭代的“土壤”,让其从“残血版”快速向完善版进化。
行业对比中,理想的技术路线展现出独特优势。不同于部分企业依赖高精地图的路径,理想通过VLA技术实现了全国无图NOA,摆脱了地图更新的限制,让智能驾驶真正“有路就能开”。
而免费开放ADMax高阶辅助驾驶的策略,更让百万用户成为技术迭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形成“用户体验-数据反馈-技术优化”的良性循环。
02
理想i6成为技术普及的“最佳载体”
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产品传递给用户。2025年9月底上市的理想i6,成为理想汽车智能驾驶技术普及的关键车型。
这款定位年轻人的五座纯电SUV,不仅以23.98万的首销价引爆市场,更将ADMax+VLA司机大模型作为标配,且永久免费使用。
理想i6的市场表现超出预期。上市后国庆假期大定超1.5万辆,累计锁单近7万辆,2025年产能已售罄。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差异化优势。
试驾用户反馈,在城市拥堵路段,VLA模型能精准跟车、预判加塞,减少频繁操作;高速行驶时,自动变道、匝道通行流畅自然,平均接管里程大幅提升。这些实际体验中的亮点,让年轻消费者真切感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产品层面,理想i6实现了“性能与智能”的双重平衡。它搭载全铝悬架、双腔空悬和CDC减振器,操控性媲美性能车,同时保留了理想标志性的大空间和舒适性。
而VLA大模型的加入,让这款车成为“移动的智能空间”:语音助手支持方言对话,能联动肯德基智能体完成点餐;A2A智能体功能可实现自动停车缴费、定制桌面卡片等复杂任务。
这种“全场景智能体验”,正好契合了年轻人对科技产品的核心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理想i6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延续了理想汽车“爆款策略”,减少SKU数量,将核心配置做到极致。同时,首销期赠送空悬、冰箱等权益,进一步降低了用户体验高端智能配置的门槛。
这种“技术普惠”的产品思路,让更多消费者有机会接触到顶尖的智能驾驶技术,也为理想汽车积累了海量真实路况数据,反哺技术迭代。
03
从智能汽车到“移动机器人”的进化
李想的“3年之约”背后,是对智能汽车产业未来的深刻洞察。他认为,全自动驾驶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会成为物理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终端。这一判断,正在被行业发展趋势印证。
从市场规模来看,智能驾驶的普及将催生巨大增量。参考苹果iPhone对手机、音乐、游戏等行业的整合,全自动驾驶汽车有望整合汽车制造、司机服务、空间服务等多个领域。
理想汽车的目标,是成为“物理世界的机器人服务公司”,通过硬件+软件+服务的模式,创造超越传统汽车的价值。2030年营收扩大5-10倍的规划,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判断。
技术演进上,理想汽车的路径清晰且坚定。短期目标是2025年实现L3有监督智能驾驶,将平均接管里程提升至500公里;长期则瞄准L4级全自动驾驶,为此已明确三大条件:500万辆以上车队规模、VLA基础模型成熟、充足算力与顶尖人才储备。
目前,理想汽车已建成超3100座超充站,为纯电车型普及奠定基础;海外研发中心的建立和自研芯片的推进,更让其具备了长期竞争的底气。
行业竞争中,理想汽车正从“追随者”变为“引领者”。此前,智能驾驶赛道呈现多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而理想VLA模型的落地,提供了一条可快速迭代、用户体验优异的新路径。
李想提出的“高阶辅助驾驶不应收费”的理念,也正在改变行业规则,推动智能配置从“溢价项”变为“标配项”。这种改变,不仅让消费者受益,更倒逼整个行业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
未来三年,将是智能驾驶技术爆发的关键期。随着算力提升、模型优化和数据积累,自动驾驶的进步速度将远超以往。理想汽车的3年之约,不是空想,而是基于技术规律和产业趋势的理性预判。
当方向盘成为历史,汽车进化为“移动机器人”,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场景都将被重新定义,而理想汽车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潮头。
总结
技术自信背后,是中国智能汽车的崛起底气
李想关于“3年实现全自动驾驶”的预判,本质上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
从VLA司机大模型的全量推送到理想i6的市场爆款,从超百亿研发投入到完善的产业布局,理想汽车用一系列事实证明,智能驾驶的落地并非遥不可及。
这场技术革命的背后,是中国车企从“电动化”到“智能化”的转型加速。理想汽车的成功,在于它找准了技术与用户需求的结合点:用普惠的价格让更多人体验智能驾驶,用实用的功能解决真实出行痛点,用持续的迭代完善产品体验。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正是中国智能汽车超越传统车企的核心优势。
展望未来,3年时间足以让智能驾驶从“尝鲜”变为“日常”。理想汽车的目标,不仅是打造一款爆款产品,更是要定义下一代智能终端的形态。
当全自动驾驶汽车成为主流,当汽车企业的规模超越手机巨头,中国汽车产业将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而理想汽车的探索与实践,正在为这场跨越积累宝贵经验,也让我们对中国智能汽车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