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淼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近日,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了2025年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
苹果毫无悬念地第13年蝉联榜首,品牌价值达到4709亿美元,即便略有下滑,依旧领先第二名微软一大截。品牌价值位居前十名的还包括亚马逊、谷歌、三星、丰田、可口可乐、Instagram、麦当劳、奔驰。
此外,AI的崛起成为今年榜单最显著的趋势,英伟达品牌价值达到432亿美元,实现116%的惊人增幅,排名从去年的中游位置跃升至第15名,成为年度价值增长最快的品牌。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和华为双双登上榜单,前者位列第81位,后者排在第96位,两款中国品牌的稳步前进,成为榜单中亮眼的中国力量。
01
顶流格局稳固,科技巨头霸榜前列
苹果在今年的榜单里,继续保持着“品牌界常青树”的姿态,它的品牌价值达到4709亿美元,虽然比去年下滑了3.7%,但依旧遥遥领先第二名微软的3885亿美元。
榜单前五名基本被科技巨头包揽。除了苹果和微软,亚马逊、谷歌、三星也在列。
亚马逊品牌价值2199亿美元,增长7%;谷歌3171亿美元,增长9%;只有三星有点“掉队”,90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同比下滑了10%,成为前五里唯一价值下降的品牌。
这些头部科技品牌能占据前列,不是偶然。苹果靠的是多年积累的用户生态和产品口碑,即使今年iPhone17系列才开始补齐高刷屏、大存储这些之前的短板,但凭借iOS系统的流畅性和设备间的联动,依然牢牢抓住大量用户。
微软则靠着云计算和办公软件生态,在企业市场和个人用户市场都稳步扩张,尤其是在AI办公工具的整合上,让更多用户离不开它的服务。谷歌和亚马逊也一样,前者在搜索、安卓系统领域的优势稳固,后者则靠电商和云服务双轮驱动,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除了前五,前十名里还有丰田、可口可乐、Instagram、麦当劳、奔驰这些不同领域的知名品牌。它们能留在前十,说明这些品牌在各自领域的护城河很深。
比如丰田在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转型里保持着优势;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作为快消和餐饮领域的代表,全球门店布局广,用户认知度高;Instagram则靠着社交属性,一直是年轻人喜欢的平台;奔驰作为豪华汽车品牌,多年的品牌积淀让它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02
AI成最大变量,黑马逆袭改写规则
今年的品牌榜,最大的惊喜来自AI领域的爆发,而英伟达就是这一趋势下最亮眼的黑马。
这家靠AI芯片起家的公司,之前甚至没进入过百强榜单,今年却一下子冲到了第15位,成为年度价值增长最快的品牌。
英伟达的品牌价值达到432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16%,这个增长速度在整个榜单里都找不到第二个。
英伟达能有这样的爆发,核心原因就是AI浪潮的推动。现在全球AI训练市场90%的份额都被它的CUDA生态占据,不管是OpenAI这样的AI巨头,还是国内的AI企业,要搞大模型训练,都离不开英伟达的GPU芯片。
就像今年9月,英伟达还和OpenAI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要投资1000亿美元帮OpenAI建新一代AI基础设施,包括一个涵盖数百万台GPU、功率达10千兆瓦的AI数据中心。这样的合作不仅让英伟达的技术优势更明显,也进一步推高了它的品牌价值。
而且英伟达的动作不止于此。10月中旬,它还和xAI、微软、贝莱德等公司组成投资财团,用400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运营商之一Aligned。收购后,他们计划把Aligned的datacenter园区数量从50个增加一倍以上,来满足越来越多的AI算力需求。
同时,汇丰银行还把英伟达的目标股价大幅上调到320美元,如果能实现,英伟达的总市值将达到7.78万亿美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它在AI领域前景的看好。
不过,不是所有和AI相关的品牌都这么幸运。比如今年热度很高的ChatGPT,虽然在Interbrand的报告里被提到了三次,但还是没进入百强榜单。
这说明“网红”要变成“长红”品牌,光有热度还不够,还得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和持续的价值输出才行。
AI对品牌的影响还不止体现在单个企业上。今年榜单里,有12个新品牌首次上榜,其中就包括高通(第39位,2025年品牌价值201亿美元)、戴尔(第51位,163亿美元)这些和科技、AI相关的企业。
高通在AI芯片的移动端应用上有优势,戴尔则靠着AI服务器和企业级解决方案打开市场。这些新品牌的加入,也让整个榜单的科技属性更强,说明AI正在重塑全球品牌的竞争格局。
03
中国力量崛起,华为、小米稳步进阶
在全球品牌的竞争中,中国品牌的表现越来越亮眼。小米和华为双双跻身2025全球最佳品牌榜,成为国产科技品牌的代表。
小米品牌价值95亿美元,同比增长18%,位列第81位;华为品牌价值76亿美元,同比增长11%,排在第96位,两者都实现了价值和排名的双重提升。
小米的增长得益于“手机+汽车+家电”的生态布局。小米15SPro搭载自研3nm玄戒O1芯片,性能对标行业顶尖水平,在GPU表现和能效上都有出色发挥。
而小米汽车YU7的发布更是引发市场热潮,3分钟大定超20万辆,18小时锁单24万辆,这种跨品类的成功,让小米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从手机到汽车,再到各类智能家电,小米的生态闭环不断完善,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也推动了品牌价值的稳步增长。
华为的进步则源于技术自主的坚守。麒麟9020芯片的高调亮相,标志着华为在芯片领域实现了从“不可见”到“可见”的突破,尽管工艺制程仍有差距,但能效和性能的提升显著,更首次在消费级SoC内融合5.5G卫星通信。
华为在5G领域连续七年被评为领导者,前端模块自主供应的实现,打通了5G芯片从设计到应用的完整链条。
这种技术上的韧性,让华为在市场中稳步回升,今年二季度华为手机出货量以18.1%的份额重返中国市场第一,品牌价值的增长正是市场认可的直接体现。
小米和华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长期技术积累的结果。小米五年累计投入超1020亿研发费用,组建2500人团队攻坚核心技术,从松果败北到玄戒破晓,十年磨一剑实现芯片突破。
华为在制裁压力下,坚持自主研发,构建起安全的产业链屏障,麒麟芯片的迭代升级见证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韧性。
这两款品牌的进阶,也反映了中国智造的整体提升。从技术跟跑到部分领域并跑,中国品牌正在打破“中国制造=低质量”的刻板印象,在全球高端市场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
总结
巨头稳、AI火、中国品牌冲得猛
2025全球最佳品牌榜,既是一份全球品牌的“成绩单”,也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苹果等老牌巨头凭借深厚的品牌积淀和持续的创新,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英伟达等黑马靠着AI技术的东风,实现了品牌价值的爆发式增长;而小米、华为等中国品牌的稳步进阶,彰显了中国智造的崛起力量。
AI技术的普及是今年榜单最核心的趋势,它不仅改变了品牌竞争的规则,也为全球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技术创新依然是品牌价值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无论是芯片研发、生态构建,还是技术自主,只有持续投入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品牌的表现让人振奋,小米和华为的进步,证明了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聚焦底层技术研发,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中国品牌在全球舞台上的话语权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