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新
美编 / 杨凌霄
出品 / 电动新物种
近日,有汽车博主曝光,小米汽车在国内的单周营收,首次超过了小米手机。
具体来说,在2025年第35周(8月25日至8月31日),小米汽车交付量达到11880辆,预计营收突破35亿元。同一周,小米手机在国内的收入已被反超。
从2024年正式发布首款车型SU7,到2025年7月单月交付突破3万辆、8月持续超过3万辆,小米汽车只用了不到两年。
雷军曾说,造车是“最后一次创业”,甚至赌上了声誉。如今看,这场豪赌正在兑现。一个以手机闻名的企业,正快速把“副业”干成“主业”。
01
小米汽车如何实现“超车”?
小米汽车的崛起速度,超出大多数人预期。2025年8月,其单月交付量连续第二个月突破3万辆,1-8月累计交付已超27万辆。有分析认为,小米全年交付量有望冲击40万-42万辆,大幅超越内部原本设定的35万辆目标。
高交付量背后是高需求。目前,小米SU7系列预计交付周期为34-41周,而新推出的SUV车型YU7则需等待41-58周。
营收反超手机的另一个关键是“单价”。小米SU7Ultra售价超过50万元,标准版也在20万元以上。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单车平均售价达25.37万元,同比提升10.9%。相比之下,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仅1073元。
也就是说,卖一辆车赚的利润,相当于卖5600台手机。这种差距,已经不是同一个量级的生意。
02
手机仍是基本盘,但汽车已是新引擎
尽管汽车业务增长迅猛,手机仍是小米的基本盘。2025年1-7月,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份额约17%,稳居前三。第二季度小米新机激活量1150万台,市场份额为16.8%,登顶国内第一。
但一个现实是:手机行业天花板清晰,竞争极度激烈。2025年第二季度,受华为强势回归和行业价格战影响,小米手机收入同比微降2.1%,毛利率也从12.4%降至11.5%。
汽车则完全不同。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每卖一辆车毛利高达6.9万元,相当于卖5600台手机的利润。
并且尽管汽车业务总体尚未盈利,但亏损正迅速收窄:从第一季度的亏5亿元,到第二季度只亏3亿元。小米预计,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实现单月或单季盈利。
03
“人车家全生态”正在成为现实
小米汽车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汽车产品本身,更在于其构建的完整生态闭环。
从手机、家电到汽车,小米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汽车不再是一个孤立产品,而是“人车家”生态中的重要一环。SU7可联动小米家用设备,这种体验,是传统车企或手机厂商单一业务难以提供的。
生态协同也反映在渠道和服务上。截至8月底,小米汽车已在全国105个城市开设370家门店,服务网点覆盖189个城市。小米利用原有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基础,快速搭建起汽车销售与服务体系。
更长远看,AI成为串联所有业务的关键。小米自研大模型Xiaomi MiMo-VL-7B已在多项测评中表现突出,AI眼镜也持续热销。AI不仅赋能手机和家电,更是智能驾驶和汽车交互的核心。
雷军说,AI是“最重要的战略”,而汽车是AI落地的最佳场景之一。
总结
超车成功,小米迎来“汽车时刻”
小米汽车在单周营收上反超手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不仅仅意味着小米又多了一个赚钱业务,更反映出一家科技企业的战略转型:从移动互联网到智能电动汽车,从设备制造到生态构建。
手机仍是小米的根基。但显然,雷军已将未来押注在汽车和AI之上。2025年下半年,随着新工厂投产、产能进一步释放,小米汽车交付量还可能翻倍,一旦实现规模盈利,小米将真正进入“汽车驱动”时代。
回头看,雷军那句“赌上一生声誉”的豪言壮语,如今看来并非空谈。最后一次创业造车,他真的赌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