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许成行
千篇一律的直播带货,终于要变了。
这个双11,当网红主播还在直播间扯着嗓子喊“错过今天再等一年”时,一种新的带货“模式”正变得越来越凸显:早两年还只是小打小闹、出于助农帮扶等目标下场直播的新华社,正在把带货做成一份额外的事业——除了本体,其矩阵账号“新华社三农”“新华网体育”等频频下场直播。而直播间里,主播拿着检测报告讲解“穿膜胶原渗透技术”,没有大谈折扣低价,单场GMV直接飙到1520万元。
这意味着,直播电商可能正在从流量狂欢迈入信任博弈的下半场,国家级媒体新华社的深入入局,不止是创下一连串销售纪录那么简单,它实实在在地将抽象的“信任”转化为可量化的商业溢价。
也许,这个双11直播带货的逻辑终于要开始发生一些不一样的转变了,起码是给了业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进场就掀桌:高客单价带货的“降维打击”有多狠?
人人皆可带货,但有“偶像包袱”的新华社下场带货,肯定不能只是凑个热闹,某种程度上,直播规则正在被改变,其每一波操作都在戳中行业痛点。
从2020-2021年在公益底色下的应急探索(服务口罩阴霾下的企业、农村,搭建产销桥梁,这一阶段以联合合作为主),到2022-2023年官方账号下场自主运营、推出专属直播品牌(“新华优选”,惠农利农还是主要基调),进入2024年-2025年,新华社直播带货进入高频次、多元化、矩阵化发展阶段,不仅直播场次显著增加,内容品类也从单一农产品拓展至日用品、保健品、文化产品等多个领域,形成新华网、新华社抖音官方号等多平台联动的直播矩阵。
这意味着,新华社此时已经完全成为了直播带货的一个“专业玩家”,而其玩法也给直播带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具体而言,针对直播行业三大痛点,新华社带货对一众网红实现了某种降维打击。
痛点1:疯狂杀价、客单价低
普通直播间里,主播们把“9.9元秒杀”“买一送三”当杀手锏,仿佛价格越低越有底气。
可新华社偏不按常理出牌。
今年9月新华网与福瑞达旗下珂谧品牌联合打造的“共启抗皱新章・共鉴胶原标准”直播专场,客单价飙升至350元,超行业均值94%,单场GMV突破1520万元,明星产品1小时内售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1万人。
单场销售额1520万元是什么概念?是明星主播李诞场均83万元销售额的18倍。
这其中,新华社根本不用靠低价引流,8000万粉丝的官方账号,常规合作品牌单场销售额稳定在1000万-2000万元区间。
痛点2:低价带来的信任危机
网红主播们最怕的就是网友追问“是正品吗”,所以只能靠“假一赔十”的口号虚张声势,可转头就被扒出“临期产品改日期”“山寨货充正品”。
新华社的做法堪称“降维”:
卖宁夏葡萄酒,先联合“与辉同行”直播3小时,600多万人次见证整个溯源过程;
推美妆品,记者直接扎进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还为品牌颁发“国民美妆胶原技术突破先进案例”认证,把穿膜胶原渗透技术的原理讲得明明白白。
对粉丝买家而言,“官方背书挺好的,省的我去试各种杂七杂八。”这种信任免押的消费体验,是网红主播们花再多钱买流量也换不来的。
痛点3:流量焦虑下,直播带货变成投流的游戏
普通直播间想触达新客,得靠砸钱投流、搞全网推广,结果往往是钱花了不少、粉丝没涨几个。可新华社一场直播就能轻松触达5000多万新客群体,就拿珂谧美妆专场来说,不仅卖爆产品,还让品牌收获一大波忠实用户。
推宜城紫薯时,3天卖出上万单;售利川红茶,9小时卖完682万元库存,相关话题#新华社助农#阅读量轻松破亿。
这种一次直播沉淀长期用户的效果,就像开了流量外挂,而外挂的名字叫“信任”。
信任溢价:直播带货的新走向?
新华社带货能取得亮眼战绩,绝非单纯依赖流量红利或明星效应,而是其数十年积累的权威公信力转化为“信任溢价”的必然结果。
在商品经济时代,信任是一种稀缺的无形资产,“信任溢价”到底有多值钱,我们从这个词的起源来谈谈。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大量失信现象,如假货泛滥、合同违约、数据造假等,影响经济长期增长。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注意到,现实中“法律难以覆盖所有交易场景”,而信任作为非正式制度,能显著降低交易中的信息搜寻、监督、谈判成本,这成为其理论研究的现实起点。
张维迎在2002年的研究中,借助博弈论工具构建核心逻辑:若交易双方仅进行一次博弈,“失信获利”可能成为最优选择;但现实经济中交易多为重复发生,理性经济主体为追求长期利益,会主动选择诚信,因为诚信能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信任资产”。
张维迎虽未直接定义“信任溢价”,但阐明了“信任为何能让主体获得额外经济收益”。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商品良莠不齐。当年的电视台和报媒广告使一些品牌在人心中重塑信任。
而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迅速发展,平台商品也陷入良莠不齐的困境。这次在直播平台为品牌重塑信任的是新华社。一场场新华社与网红之间的直播PK,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扎心的对比——网红翻车VS官媒背书的“天壤之别”。
要论扎心,新华社带货和网红翻车的对比堪称“名场面”。
这边“疯狂小杨哥”因月饼虚假宣传掉粉218万,道歉声明发了好几条还挽不回信任;那边新华社带着检测报告直播,卖啥火啥,评论区全是“已买”“求加库存”。
辛巴因假燕窝被封号罚款,至今还背着“假货主播”的标签;可新华社给品牌发个技术认证,就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350元买美妆品。
对买家而言,看网红直播像拆盲盒,永远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而看新华社直播则会说“新华社买的货应该是质量很好吧,可以放心”。
用“信任”直播带货,品牌背书还需规避风险
具备“信任”资源的不只有新华社,这条直播带货的路子是否都可以走?直播带货未来是否会存在“吆喝低价”与“信任溢价”阵营的分野?
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信任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价值折现,一旦操作不当,风险同样存在,还不小。
事实上,新华社直播带货并非单纯的商业尝试,从传统媒体发展那条线来看,这是传统媒体广告经营的革新升级,与央视“品牌强国工程”异曲同工。
传统媒体的核心资产是长期积累的公众信任,央视“品牌强国工程”通过《新闻联播》时段广告、现象级节目植入等形式,为海尔、伊利等品牌赋予国家级信任背书,使其品牌信任度较普通平台提升60%,本质是将公信力转化为品牌溢价的广告经营模式。
新华社则更进一步,将这种信任赋能从“品牌曝光”延伸至“交易转化”,通过直播间直接连接品牌与消费者。二者均跳出传统广告的售卖逻辑,以公信力为核心重构经营模式,既验证了信任经济的商业价值,也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走出了新路。
任何一条新路都可能伴有风险,高信任的背后就有高期待。
正如央视“品牌强国工程”的前身其实是“国家品牌计划”。2019年1月,因群众反映央视使用“国家品牌”广告用语涉嫌违反《广告法》第九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中央广电总台启动调查。同年8月,央视启动“品牌强国工程”。
对新华社而言,普通主播卖假货,顶多是个人翻车;可官媒推荐的商品出问题,就是“官方失察”,几十年积累的公信力可能毁于一旦。
所以人家选品严苛到“吹毛求疵”,派记者深入研发中心,实景实拍,从产地到资质,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核查,这种谨慎的态度,才能避免巨大的“背书”风险。
这也说明了,官媒下场做直播带货,必须走“信任溢价”的路线,这样的路线本身就是一种对风险的保障。
结语:与其练话术,不如先攒信任
新华社的“降维打击”,给直播行业敲了警钟:
靠低价、话术、炒作的“热闹”面临越来越内卷的现状,但信任关系可以长久建立。现在越来越多网友不吃“套路”那套了,看直播时先翻差评、比价,生怕被坑。而新华社用实际战绩证明,只要有足够的信任,根本不用靠套路博眼球。
这场热闹过后,对直播带货领域而言,与其练话术,不如先攒信任。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