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力财经
作者 / 魏力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一场惨烈的交通事故将小米SU7推向舆论风口。一辆标准版SU7以近百公里时速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导致3人遇难。
这场悲剧迅速点燃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敏感神经,而随着调查深入,一个此前未被广泛关注的细节浮出水面——小米SU7标准版电池采用比亚迪弗迪与宁德时代双供应商随机装配模式,事故车辆的电池归属成为各方追问的核心。
根据小米汽车官网信息,SU7目前在售三个版本:标准版(21.59万元起)、Pro版(24.59万元起)、Max版(29.99万元起)。其中,标准版电池供应商为比亚迪弗迪或宁德时代,后两者则全系搭载宁德时代电池。
客服明确表示,“两种电池随机安装,车主购车时无法选择”。这一策略本为分散供应链风险、保障产能,却在事故后成为争议焦点:当宁德时代率先发声“涉事电池非我生产”,比亚迪却因“非业务部门无法查询”保持沉默,小米自身也因“未接触事故车”而无法定论,电池溯源陷入僵局。
01
双供应商策略:产能保障背后的信任裂痕
事实上,新能源车企采用多电池供应商已是行业潜规则。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均与多家电池厂合作,以避免单一供应商断供风险。小米SU7自2024年6月起引入双供应商体系,标准版73.6kWh磷酸铁锂电池由弗迪与宁德时代共同供货,两者性能参数一致(CLTC续航668-700km),理论上不存在质量差异。
但问题在于,小米官网仅标注电池类型与容量,从未明确告知用户具体供应商,这种“模糊化”处理在日常使用中被视为“中性策略”,却在事故后暴露出用户知情权与品牌透明度的缺失。
更不同版本电池技术存在隐性差异。据界面新闻报道,标准版未配备小米宣传的“电芯倒置技术”——这项被雷军称为“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的核心安全技术,仅应用于Pro版与Max版。尽管客服强调“随机装配的电池均通过相同安全测试”,但消费者难免质疑:价格更低的标准版是否在安全配置上有所妥协?当事故车辆被证实为标准版时,这种技术差异被舆论放大为“高低配安全鸿沟”,对小米“技术普惠”的品牌形象造成冲击。
02
宁德时代“火速撇清”,比亚迪沉默背后的行业生态
事故发生后,供应链各方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宁德时代在4月2日通过互动平台明确回复投资者:“涉事车辆搭载的不是宁德时代的电池”,并通过媒体释放“可通过车辆识别号追溯电池来源”的信息,态度坚决且迅速。这一行为被解读为“切割风险”,毕竟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任何质量争议都可能影响股价与订单。
比亚迪弗迪电池则显得谨慎得多。当澎湃新闻致电比亚迪客服,得到的回应是“非业务部门无法查询,需等待技术部门回电”,此后再无公开声明。作为电池供应商,弗迪与小米的合作模式为“提供电芯、由宁德时代或小米自行组装电池包”,这种半开放的供应链关系导致责任界定模糊——若事故电池确属弗迪,其是否需承担直接责任?行业内类似“电芯-电池包”的分工模式普遍存在,但风险共担机制尚未成熟。
小米汽车处于风暴中心,客服口径始终强调“事故因剧烈撞击导致,非电池自燃”,但对电池供应商具体信息闪烁其词。官网参数表仅标注“磷酸铁锂电池”,回避供应商名称,被部分车主质疑“故意隐瞒关键信息”。
尽管雷军在4月1日深夜发文“不回避责任”,但“未接触事故车”“数据已提交警方”的表态,未能缓解公众对“电池安全把控能力”的担忧。
03
技术争议:磷酸铁锂的“安全神话”与现实挑战
事故引发的另一重讨论,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标准版SU7搭载的73.6kWh磷酸铁锂电池,被认为是“更安全”的选择——其热失控温度高于三元锂电池,且小米宣称采用CTB一体化技术,具备14层物理防护结构。液态电解液锂电池的本质缺陷在于隔膜破裂引发内短路,“以近100km/h速度撞击水泥桩,任何电池都难以承受”。
然而,舆论对“电芯倒置技术”的缺失尤为敏感。该技术通过改变电芯排列方向,在碰撞时将能量释放导向车底而非座舱,被视为小米SU7的核心安全卖点。但标准版未配备这一技术,客观上导致其在极端工况下的安全冗余低于高配版本。这种“差异化安全配置”是否合理?有车主在论坛吐槽:“安全技术不应该是标配吗?为何要分版本区别对待?”
04
用户知情权与行业透明度:随机装配模式的合法性之辩
小米SU7的电池随机装配模式,本质上是车企平衡供应链与成本的商业选择,但已触及用户知情权的边界。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应如实告知商品的重要信息,包括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尽管行业内“双供应商随机装配”并非个例(如特斯拉Model 3曾混用宁德时代与LG电池),但多数车企会在官网或购车合同中明确说明,而小米的“模糊处理”为后续争议埋下隐患。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供应链正在从“技术黑箱”走向透明化。随着电池安全事故频发,消费者对“电池是谁造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某新能源车主社群调查显示,82%的用户希望在购车时明确知晓电池供应商,超过60%的人表示“会因供应商不同调整购买决策”。小米的案例表明,传统的“车企主导、用户被动接受”的供应链模式,正在遭遇信任危机。
行业分析师指出,此次事件暴露出新能源汽车事故调查的两大短板:缺乏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目前依赖车企自查或警方委托),以及供应链数据共享机制缺失。当车企、电池厂、用户三方信息不对等时,任何事故都可能演变为信任危机。
05
对小米的启示:从“性价比”到“安全感”的品牌必修课
小米SU7自上市起便以“雷军造车”“高性价比”“智能化”为标签,销量一路飙升。但此次事故揭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参数比拼”转向“安全可信度”。当用户发现自己的爱车可能搭载不同供应商的电池,且安全配置存在版本差异时,“性价比”优势会被“不确定性”削弱。
短期来看,小米需尽快公开事故车辆电池溯源结果,无论归属哪家供应商,都应承担起车企的主体责任;长期而言,建立清晰的供应链告知机制、统一各版本核心安全配置、提升事故调查透明度,将是重建用户信任的关键。毕竟在电动车时代,“电池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品牌能否跨越“从网红到长红”门槛的试金石。
06
结语:一场事故照见行业真相
小米SU7的电池供应商争议,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期各类矛盾的缩影:供应链多元化与用户知情权的冲突,成本控制与安全配置的权衡,企业危机应对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当“随机装配”成为行业潜规则,当“技术差异”被隐藏在参数表背后,用户对“安全”的朴素期待,正在倒逼车企走向更坦诚的沟通与更扎实的安全设计。
事故终会尘埃落定,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停止:如何让“双供应商策略”既保障产能,又不失透明?如何让安全技术真正成为“标配”而非“高配专属”?
或许,当车企愿意在阳光下展示每一个零部件的来龙去脉时,消费者才能真正放下心中的疑虑——毕竟,在生命安全面前,容不得半点“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