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一视财经 翊天
编辑 | 西贝
如果把中国制造业比作一支庞大的队伍,那么“专精特新”企业就是最灵活、最尖锐的“小尖兵”。
“专精特新”企业恰恰就是投资新质生产力最值得押注的“种子选手”,他们亟需敏锐的长线资金去“看见”。
如果说谁最早嗅到了这些“小尖兵”的潜力,北京银行一定算一个。
自1996年成立起,这家立足首都的商业银行就把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公开数据能说明一切:累计为5.5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1.3万亿元,服务超2.6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北京82%的创业板、74%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企业、75%的新三板创新层企业。
如今,诸多耳熟能详的硬科技公司,背后都能看到北京银行的支持身影。
作为北京银行旗下公募基金公司,中加基金把这种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转化为投资视角,推出了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型发起式基金(以下简称“中加专精特新量化基金”;A类份额021990;C类份额021991)。
在股东方北京银行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的战略驱动下,中加基金将上述基金打造为投资者的“搭档”,借助量化模型挑选那些在细分赛道里最可能成为“隐形冠军”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加专精特新量化基金在中国公募权益基金版图上,已经跻身绩优基金阵营。截至2025年8月13日,产品净值涨幅超过54%,强势跑赢大盘及同类。
因此,广大普惠金融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加基金提前参与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故事,跟着最有潜力的企业一起冲刺。
量化策略培育“小尖兵”
据悉,中加专精特新量化基金将80%以上的非现金资产,投向工信部公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于京沪深港资本市场。
穿透这只基金持仓后可以发现:标的企业普遍兼具中小盘和高速成长的特点。中小市值公司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成长潜力,为获取超额收益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加专精特新并非依赖单一判断,而是借助量化投资方法,通过模型对行业与个股进行分散配置,在庞大的市场中系统化地筛选和优化组合,自研多因子模型,兼顾基本面、财务面和量价因素。从而不断寻找战胜市场的机会,并挖掘出那些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 除此之外,其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而不是让净值曲线“大起大落”。
比如在今年6月中上旬,中小盘股交易一度过度拥挤,中加专精特新迅速收紧防线,果断实施主动防御,避免了组合被市场情绪裹挟下跌;而当6月下旬市场转暖,把握住反弹的窗口。这样的操作节奏显示出对风险的敏锐嗅觉,为投资者带来了超越市场的收益回报。
超额收益何来?
截至2025年8月13日,这只基金自成立以来净值增长54.95%,而同期市场参考指标(俗称业绩基准)还跌了。
换言之,这只专精特新主题的基金不仅收益亮眼,而且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时候表现稳健,其经历过的最大回撤远远低于基准,真正实现了“回报喜人,又不心惊”。
穿透数字来看,这只基金通过量化策略,精准捕捉了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中的机会,成功收获了“成长的钱”。
自从DeepSeek效应出现后,各路聪明的资金纷纷盯上这些潜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自然成为核心“股票池”。曾在细分赛道默默耕耘的“小尖兵”,一旦技术突破、市场打开,就有机会迅速成长为真正的“产业巨人”。它们的价值逐渐被市场发现,并在相关主题基金的净值上留下了清晰的增长痕迹。
数据来源:银河证券,净值数据截止日期:2025-08-13
(如上图)中加基金旗下产品的表现相当亮眼,在专精特新主题的基金中,截至8月13日,无论是今年以来还是成立以来的收益率,都位居全市场“头部”。
中加基金的量化团队通过模型规避高估值或财务风险较大的企业,动态调整组合,加上投资范围更广、持股更分散,所以组合整体相对更低波,适合希望“兼顾成长与稳健”的投资者。这背后恰恰是团队式作战的权益投资能力升级,从量化策略到精选标的,每一步都经过严密的逻辑与风险控制,自然能够在稳健中捕捉超额收益,让持有人在市场起伏中安心持有。
权益、固收“双轮前进”
诸多基民一听到“银行系基金”,第一印象或许是稳健、固收,这类机构擅长的仅是债券投资,适合做低风险打底?
实则不然!翻看中加基金的产品线,投资者会发现这家公募真正做到了权益、固收“双轮前进”。
截至8月13日,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A、中加新兴成长混合基金A、中加核心智造混合A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分别为102.7%、62.25%、57.42%,大幅跑赢A股大盘。
上述三只绩优的权益策略产品,投资主线均围绕新质生产力、科技、先进制造,与中加专精特新量化基金“内核”一致,均是在成长股中寻找“隐形冠军”,以“真金白银”的投资视角助力实体经济,同时让持有人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新温度”并获取资产增值。
再来看中加基金的固收“拳头产品”——中加聚安60天,这是主打中短债投资策略的基金,截至2025年7月31日海通证券数据显示,该产品近一年、近三年产品净值增长率均位居全行业同策略排名前10。
凭借在固收领域深厚的底蕴累积,中加基金在债券投资上成果显著。据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加基金近十年纯债类基金业绩排名全市场第一;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近九年主动债券投资能力排名全市场第九。
银行基因,投资者的“安心托底”
北京银行选择支持“专精特新”,是站在国家制造业升级的大格局里做出的战略选择。作为北京银行旗下的中加基金,把这种对新兴成长企业的长期陪伴,转化为对投资者财富的长线守护。
对于基民来说,买的不仅是一只基金,更是买到了银行系公募的稳健基因,叠加权益投资的成长潜力,再加上量化策略带来的选股与风控优势。三重合力,让投资既稳妥又充满想象空间,亦是广大基民在市场起伏中最值得依赖的底气。
这不仅是一种财富选择,更是一份与中国高精尖产业双向奔赴的信念。
业绩注释:文中提到的中加旗下产品的业绩数据经托管行复核,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A成立于2024年11月12日,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历任基金经理为:林沐尘(20241112至今),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为35.0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6.89%。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发起式A成立于2024年3月12日,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历任基金经理为:李宁宁(20240312至今),成立至2024年末、2025年上半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49%、16.7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7.93%、4.60%。中加核心智造混合A成立于2020年7月22日,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历任基金经理为:冯汉杰(20200722-20230324),张一然(20230314至今),成立至2020年末、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2025年上半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21.63%、15.42%、-6.94%、-4.00%、1.09%、2.0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1.36%、9.59%、-14.86%、-6.06%、6.77%、4.37%。中加新兴成长混合A成立于2020年9月17日,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历任基金经理为:李坤元(20200917-20230201),张一然(20210728至今),成立至2020年末、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2025年上半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2.38%、27.03%、-16.54%、-17.48%、4.11%、4.7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1.14%、9.59%、-14.86%、-6.06%、6.77%、4.37%。以上数据来源中加基金产品定期报告,截至20250630。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指数及基金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新兴成长混合基金、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为混合型基金,其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水平高于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低于股票型基金。中加聚安60天滚动持有中短债发起式为债券型基金,其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水平高于货币市场基金,低于混合型基金与股票型基金。中加聚安60天滚动持有中短债发起式基金对于每份基金份额设置60天滚动持有期限,该基金每个运作期到期日前,基金份额持有人不能提出赎回申请。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新兴成长混合基金、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投资范围包括港股但并不必然投资港股,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可能面临汇率风险、香港市场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管理人目前给予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新兴成长混合基金中高风险评级,给予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中风险评级,给予中加聚安60天滚动持有中短债发起式基金中低风险评级,对运作后的基金风险等级将定期进行评价更新。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基金、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中加聚安60天滚动持有中短债为发起式基金,管理人持有份额信息见管理人相关公告。产品收益受股市、债市等影响可能会有波动风险,敬请投资者注意。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材料中投资策略和分析等内容是基于目前经济环境和市场表现做出的判断,可能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调整,仅供参考。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并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律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中加基金与股东之间实行业务隔离,其股东并不直接参与中加基金旗下基金财产的投资运作。中国证监会的注册并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该基金的风险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