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新
美编 / 杨凌霄
出品 / 电动新物种
乘联分会最新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汽车预计销量达125万辆,而燃油车预计只有90万辆。新能源车比燃油车多卖35万辆,渗透率攀升至58.1%。
这意味着,每卖出10辆乘用车,近6辆是新能源。从月度数据来看,新能源车已稳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其实8月份新能源车渗透率刚突破55%,但在9月又进一步提升。这种增长不是偶然,政策推动、产品力提升和消费者认可,共同促成这个结果。
尤其“金九银十”传统销售旺季,厂商加大促销力度,推动新能源车再创新高。不过也要看到,以旧换新政策逐步收紧,未来市场可能面临一些不确定性。
但无论如何,九月数据已清晰表明:汽车市场的未来属于新能源。
01
新能源不只赢在销量
新能源车卖得好,不光是靠政策。产品本身正在发生质变。
从9月第一周的数据看,五菱宏光MINIEV卖出了10061辆,登顶全中国所有车型销量第一。它便宜、好用、充电省,完美契合城市通勤。累计用户超过170万,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的所有汽车。
吉利星愿紧随其后,8255辆的成绩让它成为纯电市场中交付速度最快的车型之一。它用技术证明:低价不等于低质。
不只是小车卖得好。在10-20万元区间,比亚迪秦PLUS、海豹06、秦L三款车同时进入周销量前十。就连特斯拉Model3也依然稳居高端纯电销量榜首。
相反,燃油车的阵地正快速收缩。大众Polo单周只卖出12台,本田飞度全国月销只剩23台(8月数据)。这些曾经的家用神车,哪怕降价3万,也无人问津。
消费者不是盲目追新。他们算得清账:用电每公里才5分钱,保养只有油车三分之一,还不受限行限制。这些体验,燃油车给不了。
02
政策退出?不,是市场接棒
很多人担心,新能源车卖得好,是不是全靠政策补贴? 确实,八月各地以旧换新政策有所收紧,反而刺激了一批人提前购车。但政策不是唯一推手。
乘联分会指出,尽管补贴在调整,但“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依然有效。厂商在季度末冲量,推出更多新车和促销,带动市场热度回升。
更重要的是,产品矩阵越来越完善。从2.88万的宏光MINIEV,到30万级的比亚迪海豚冲浪版(欧洲首发),再到百万级的仰望U8,新能源车已覆盖所有价格区间。
成都车展前后,多款全新电车密集发布,包括极狐T1、缤果S等,尚未正式上市就已开始交付。新车带来的关注度和体验升级,远高于政策刺激。
03
中国车真正“走出去”
中国新能源车的爆发不只在国内,也在海外。
九月慕尼黑车展,中国展商数量达到116家,成为除德国外参展商最多的国家。比亚迪、小鹏、零跑、红旗等品牌集体亮相,不再只是“试水”,而是真正进入欧洲腹地。
比亚迪宣布匈牙利工厂2025年底竣工,海豚冲浪版将成为首款量产车型。小鹏与奥地利麦格纳工厂合作,G6和G9已在欧洲量产下线。零跑B10车型今年将登陆超20个国家。
供应链企业也在出海。宁德时代发布新一代神行Pro电池,并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建设生产基地。轻舟智航宣布在德国设欧洲总部,Momenta与Uber合作,计划2026年在慕尼黑运营Robotaxi。
这些动作说明,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技术、制造、服务上全面输出。
欧洲车企也开始反向学习中国,奥迪Q6Le-tron用上华为智驾,宝马称新世代车型“没有中国供应商无法完成”。
总结
电车的“狂欢”与油车的“沉默”
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一场不可逆的电动化转型。九月新能源销量125万辆、渗透率58.1%,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
新能源车赢的不只是政策,更是产品、体验和经济性。油车之所以卖不动,不是因为人们不爱开车,而是他们找到了更好的选择。
从宏光MINIEV到比亚迪海豚,从国内热销到欧洲建厂,中国新能源车正在重新定义“汽车”这个词。它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智能、绿色、全球化的新物种。
政策会调整,市场会波动,但趋势不会回头。就像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电车替代油车,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