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淼
美编 / 沈谨瑜
出品 / 网界财经
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公布信息,支付宝原来的持牌主体“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支付宝支付科技有限公司”。
同时,支付宝App的经营主体“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改成了“支付宝(杭州)数字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名字一改,战略就清楚了。支付宝这次不是随便改个名,而是把“支付科技”和“数字互联”两大业务彻底分开经营。
支付宝自己说,这是“双飞轮战略”的推进动作,用户使用体验一切照旧,“支付宝”这个招牌和App名字都不会变。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支付宝正在加速。从去年三月蚂蚁集团宣布“AIFirst”、“支付宝双飞轮”、“加速全球化”三大战略,到年底成立数字支付和支付宝两大事业群,再到这次主体更名,支付宝正在把自己重新“装”进两个更清晰的框里:一个专心搞支付创新,一个全力做数字服务。
有人说,支付宝这次不只是改名,而是正式进入“第三次跃迁”。
01
支付宝正在重新定义“支付”
支付这个战场,早就不是十年前的样子。微信支付靠着社交高频打低频,硬是从支付宝手里切走一大块蛋糕。
易观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微信支付市场份额接近60%,支付宝约占36%。用户规模上,微信月活超过14亿,支付宝月活约10.4亿,差距还在拉大。
但支付宝没打算硬碰硬。它换了一个思路,不做“扫码”,做“碰一下”。“碰一下”这个东西,看起来简单,就是个蓝色小圆环,碰一下就完成支付。
但它背后是一整套技术重构。传统NFC支付是把手机模拟成卡,而支付宝把手机变成“读卡器”,商家设备变成“卡”。这样做不仅绕开手机厂商的限制,还更安全。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碰一下”从零到1亿用户用了321天,从1亿到2亿只用了4个月。目前支持场景超过1000个,近1亿人用它干的不只是支付,还有点餐、取件、会员开卡等等。
它解决的也不只是“快”,更是“包容”。视障人群不用对准扫码框,老年人不用记复杂操作,外国人不用重新适应扫码,这种普惠设计,让支付变得更人性。
但这还不是全部。支付宝在AI支付上也押了重注。今年9月11日,支付宝在外滩大会上推出国内首个“AI付”,和瑞幸咖啡合作上线。
你动动嘴,AI帮你下单加付款。它还发布了支付MCPServer,让AI智能体一键接入支付;推出AI打赏、AI订阅付费,帮开发者赚钱。
从快捷支付、扫码支付,到“碰一下”、“AI付”,支付宝正在掀起第三波支付创新浪潮。
02
支付宝的另一个飞轮开始加速
支付是入口,但服务才是未来。支付宝另一个主体更名后叫“数字服务技术有限公司”,这名字已经说明一切,它要跳出支付,全面拥抱数字生态。
最明显的动作是App的智能化。支付宝在“扫一扫”之外,新增了AI入口“探一下”;首页下拉出现智能语音搜索,一句话能连接上万种服务。出行、政务、就业等业务都发布了AI助手。
健康业务更是跑出了黑马。去年9月开始测试的AI健康应用“AQ”,到今年累计用户已超1.4亿,近60%来自小城和乡镇。QuestMobile报告说,AQ上线两个多月环比增速超60%,排全行业第一。
出行也一样。支付宝出行年服务用户超6亿,覆盖超3亿车主,包括高速、停车、景区等上百种服务。去年以来,支付宝更是陆续发布了几十款出行智能体。这些都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们背后是支付宝20年来积累的场景和数据。
现在支付宝上的商家小程序,超过400万个,链接了中国几乎所有商家。可以看出,支付宝不缺场景,缺的是怎样把流量更好地“流转”起来。数字互联,就是支付宝的答案。
03
蚂蚁正在全面转向AI
支付宝这次改名,不是孤立事件。它背后是蚂蚁集团一整年的组织调整和战略聚焦。
去年3月,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发全员信,宣布韩歆毅出任蚂蚁集团总裁,统管数字支付、数字互联和数字金融业务。12月,蚂蚁成立数字支付事业群和支付宝事业群,确立“双飞轮”组织阵型。
同时,三个创新业务,蚂蚁国际、Oceanbase、蚂蚁数科分别成立董事会,独立运营。而核心业务则更紧密地收拢在韩歆毅手下,形成“一横多纵”架构:“一横”是支付宝App,“多纵”是金融、医疗、出行等垂直行业。
这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蚂蚁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不是金融公司。它的核心是流量和技术,不是资本金。
AI是这一切的引擎。蚂蚁在大模型上没选择做通用型,而是深耕产业。金融大模型“支小宝2.0”已经能准确回答“要不要加减仓”这种问题,意图识别准确率95%。这些能力正从金融走向医疗、出行、政务……
蚂蚁不是在追风口,而是在赌未来。它赌的是:AI时代,支付宝不会只是一个支付工具,而是一个智能服务入口。
总结
支付宝驶入增长新周期
支付宝这次改名,看起来是工商信息里的一行小字,但实际上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战略加速。它把支付和数字服务分得更清,让各自更专注、也更专业。
“碰一下”和“AI付”让我们看到,支付还可以更简单、更智能。而数字服务生态的快速成长,无论是健康领域的AQ,还是出行中的智能体,都说明支付宝正在从“工具”走向“平台”。
组织上,蚂蚁没有学阿里“1+6+N”全面分拆,而是选择握紧核心、放开边缘。这说明它既要稳定,也要灵活。AI是这条进化之路上的最大变量。
支付宝20年来,解决了信任问题、身份问题,现在它要解决的是“体验问题”。让交易和服务获取的摩擦无限降低,这才是“双飞轮”真正的野心。
支付宝不一定能赢下每一场战斗,但它显然没有停下进化。这一次,支付宝选择用更名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它正在进入新的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