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淼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10月9日,据媒体报道,华为常务董事、终端公司董事长余承东在内部提出明确要求,强调鸿蒙生态建设需依赖伙伴、开发者与消费者,全体终端员工要践行“开放利他”“体验至上”“长期主义”的生态文化导向。
余承东还表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是华为核心价值观,2011年终端业务就明确“起点和终点都是消费者”,而“鸿蒙三分天下有其一”是这代终端人的责任与使命。
生态发展的实践正印证这一理念的生命力。自2024年10月华为发布全栈自研的鸿蒙5系统以来,其终端设备数量在2025年9月正式突破2000万大关。
其中从1000万到2000万的增长仅用两个月时间,标志着鸿蒙生态已迈入高速增长的正循环阶段。
这个速度背后,正是“开放利他”理念的落地,华为不折腾伙伴,反而主动创造条件让伙伴先受益,这种模式让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加入鸿蒙生态,不管是国内的阿里、腾讯,还是国外的德国汉莎航空、拉斯海马旅游局,都在和鸿蒙深化合作。
01
开放利他,才能一起把蛋糕做大
鸿蒙生态能快速起量,核心在于“开放利他”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余承东把“开放利他”分成了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具体的落地案例,不是空泛的理念。
首先是开放倾听。华为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保持敬畏心,尊重行业规则,还主动向伙伴学习。
比如和阿里合作适配淘宝、天猫、闲鱼、1688等APP时,华为团队会认真听阿里的需求,一起解决适配中的问题。
阿里为了让旗下所有APP在9月30日前100%适配鸿蒙,投入了100多人的团队,双方前后发布了64个测试版本,就是因为华为愿意倾听,双方才能建立信任,高效推进合作。
更关键的是“不折腾伙伴”。很多时候,企业之间合作难,就是因为一方总给另一方添麻烦,增加额外成本。但华为反其道而行,主动创造条件让伙伴先赚钱。
比如拉斯海马旅游局,他们的官方元服务上架华为应用市场后,鸿蒙用户能快速规划行程,旅游局获得了更多曝光,吸引了更多中国游客,这就是华为给伙伴带来的实际收益。
还有国内的奈雪的茶、瑞幸咖啡,通过参与华为“鸿蒙有礼特别版”活动,在鸿蒙用户里发放优惠券,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带动了销量,这些都是“利他共赢”的具体体现。
最后是“全营一杆枪”。鸿蒙生态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华为全体员工的事。华为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让各个部门一起为生态发力。
比如在政企领域,适配鸿蒙的通用办公平台突破100家,工作台快应用超5万个,覆盖企业超3800万家,这背后是华为多个部门协同,从技术支持到落地推进,一起帮政企伙伴完成适配,让鸿蒙在更多行业场景里落地。
02
体验至上,生态才能活起来
鸿蒙生态能吸引2000万用户,靠的不是情怀,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提升。“体验至上”主要针对两类人:消费者和开发者,华为在这两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有很多让用户和开发者都觉得“好用”的案例。
对消费者来说,鸿蒙的优势在于全场景互联和功能创新。比如跨设备传输,以前手机传大文件到电脑要等几分钟,现在鸿蒙手机和电脑碰一碰就能快速传过去,节省了很多时间。
还有实况窗功能,12306用了这个功能后,用户能实时收到列车晚点、检票口变更的信息,不用反复打开APP查看。
微信、抖音这些常用APP也在不断优化鸿蒙版本,微信覆盖了朋友圈、微信支付等功能,抖音还上线了“同城”和“团购”,和平时用的版本没区别,甚至更流畅,用户自然愿意用。
在游戏体验上,鸿蒙也没落下。《王者荣耀》《原神》这些热门游戏都能在鸿蒙端流畅运行,不管是手机还是平板,玩起来都不卡顿。国庆期间,很多用户用鸿蒙设备玩游戏,体验和在其他系统上一样好,这让不少游戏玩家也选择了鸿蒙。
对开发者来说,华为的理念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带给开发者”。开发一个应用,要适配不同设备,本来是很麻烦的事,但鸿蒙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如蜻蜓FM,做完手机版本后,只用4个工作日就适配了平板,适配电脑也只花了3天,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飞书适配新设备时,开发成本降低了七成,这对开发者来说是很大的吸引力。
华为还推出了激励计划,比如“鸿蒙应用开发者激励计划2025”提供超亿元现金激励,“天工计划”投入10亿元支持AI生态创新。
这些政策让开发者有动力投入鸿蒙生态,截至2025年6月,华为开发者联盟注册开发者已经有800万,很多开发者表示,在鸿蒙生态里能赚到钱,还能快速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愿意长期投入。
03
长期主义,鸿蒙生态才能行稳致远
鸿蒙生态不是一天建成的,从2019年鸿蒙1.0发布到现在,已经过去六年。华为一直坚持“长期主义”,不追求短期速度,而是稳扎稳打,这让鸿蒙生态能持续发展,逐步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
首先是战略不摇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华为都没有放弃鸿蒙生态。
2019年美国制裁后,华为手机出货量大幅下降,但还是坚持投入鸿蒙研发,每年投入1万多人,花了几百亿研发费用。
这种坚持让鸿蒙从最初只能用在智慧屏,发展到现在能覆盖手机、电脑、平板等60多款终端产品,成为真正的全场景操作系统。
生态规则透明稳定也很重要。伙伴和开发者最怕的就是规则经常变,投入的成本打水漂。但华为一直保持规则稳定,让伙伴有明确的预期。
比如适配鸿蒙的标准、开发者的收益机制,都没有频繁变动。国内的12306、新浪财经,国外的德国汉莎航空,都是因为信任鸿蒙的稳定规则,才愿意长期合作。
华为还在推进“2C+2D”转型,2011年华为终端从2B转向2C,现在又加上2D(开发者),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和开发者。
比如针对开发者,华为完善了开发工具,推出了AI开发助手DevEco CodeGenie,能提升30%以上的开发效率;针对用户,华为收集了数百万条反馈,不断优化系统,让鸿蒙从“可用”变成“好用”,甚至“爱用”。
现在,鸿蒙生态已经进入正循环。用户越来越多,吸引更多伙伴和开发者加入;伙伴和开发者的加入,又让鸿蒙体验更好,吸引更多用户。
截至2025年9月,不仅鸿蒙5终端数突破2000万,还有超3万款应用和元服务在开发,政企领域适配鸿蒙的办公平台也突破了100家,覆盖3800多万家企业。这些成果,都是长期主义的回报。
总结
鸿蒙生态的成功,是共赢理念的胜利
从鸿蒙5终端数突破2000万,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伙伴加入,鸿蒙生态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单一操作系统的范畴,成为中国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缩影。
余承东提出的“开放利他”“体验至上”“长期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华为用实际行动践行的准则:不折腾伙伴,让伙伴先受益;不忽视用户,让体验更流畅;不急于求成,让生态稳发展。
现在,鸿蒙已经不是华为一家的事,而是伙伴、开发者和用户共同的事业。阿里、腾讯等头部企业全力适配,中小开发者积极创新,用户主动反馈优化建议,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让鸿蒙生态不断壮大。
未来,随着鸿蒙6的推进,以及AI、具身智能等技术的融入,鸿蒙或许不仅能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还能带动中国科技产业在操作系统领域掌握更多话语权,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对整个行业来说,鸿蒙的模式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生态建设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赢游戏。只有开放包容,尊重伙伴和开发者,才能让生态活起来;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更远。
鸿蒙的今天,是过去六年坚持的结果;鸿蒙的明天,也必将在更多人的参与下,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