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新
美编 / 杨凌霄
出品 / 电动新物种
2025年9月,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年度演讲还没开场,就凭一句“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引发全网关注。这“两个孩子”,指的是小米同时推进的造车和造芯业务。
没人想到,雷军会把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在这两件事上。要知道,造芯和造车都是出了名的“吞金兽”,单拎一个出来,就足以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而小米偏要双线作战,这份勇气背后,是小米对核心技术的执着,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硬核科技领域向上突围的缩影。
如今,距离小米做出这个重大决策已经过去四年。小米玄戒芯片实现3nm制程突破,成为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发设计该级别手机处理器的企业;小米SU7累计交付超25.8万辆,打破“跨界造车必翻车”的魔咒,YU7更是创下18小时锁单24万台的纪录。
这场看似冒险的豪赌,正在慢慢交出亮眼的答卷。
01
造芯十年磨一剑,从澎湃到玄戒的逆袭路
小米的造芯梦,早在2014年就埋下了种子。那一年,小米成立松果电子,正式踏上自研芯片的征程。
2017年,首款手机SoC芯片澎湃S1亮相,虽然性能没能追上同期的高通骁龙820,没能成为爆款,但却让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同时拥有终端及芯片研发制造能力的手机厂商,迈出了关键一步。
可造芯的难度远超想象,澎湃S1之后,澎湃S2遭遇流片挫折,小米的造芯之路陷入沉寂。但雷军没放弃,而是选择从细分领域芯片入手,一点点积累技术。
2021年,小米推出首款自研ISP芯片澎湃C1,用在折叠屏手机MIXFOLD上,暗光对焦、白平衡表现显著提升;同年年底,澎湃P1充电管理芯片问世,首次实现120W单电芯充电,让小米12Pro成了当时充电最快的旗舰机之一。
2021年,小米做出重启“大芯片”业务的决定,和造车计划几乎同步推进。为了这个决定,小米投入的资金肉眼可见地增长,截止到2025年4月,玄戒芯片研发已经砸了135亿元,2025年的研发预算就有60亿元,这个投入在国内能排进前三。
三年埋头研发,终于换来了成果。2025年5月,小米玄戒O1芯片正式发布,这是中国内地首款3nm制程的手机SoC芯片。它的CPU性能和能效接近苹果A18Pro,GPU表现甚至超过了后者,直接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央视专门为小米玄戒O1芯片制作专题片,评价小米的造芯之路是“中国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向上突围的一个缩影”,这份认可,是对小米十年造芯坚持的最好回馈。
02
造车从“跨界新手”到“市场黑马”的破局
2021年,当小米宣布要造车时,不少人都持怀疑态度。毕竟,智能电动车赛道上,失败者比比皆是,威马、高合等新势力烧光百亿资金后破产,连苹果筹备十年的造车计划也最终放弃。
但雷军却带着“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的决心,亲自带队下场。
为了做好汽车,小米从供应链到产品打磨都下足了功夫。2024年4月,小米首款汽车SU7正式交付,很快就用销量打破了质疑。
到2025年5月,SU7累计交付超过25.8万辆,2025年4月单月交付就超2.8万辆,直接拿下20万以上价位汽车销量冠军。
要知道,很多跨界造车的企业,连量产都困难重重,SU7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小米在产品力上的把控。
2025年5月,小米第二款车、首款SUVYU7亮相,再次刷新市场认知。
虽然前期造势不如SU7高调,定价也只是“中规中矩”,甚至有UP主评价它是“20到30万元市场中性价比最低的SUV”,但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了票,前2分钟大定订单就冲到19.8万辆,其中12.8万辆是支付了不可退定金的锁单,18小时锁单量更是突破24万台。
这份热度背后,是小米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YU7的外观设计走类轿跑风格,车身高度提升后,尾部布局更舒展,精致感拉满;
内饰上,去掉传统HUD后仪表台体积缩小,天际屏投射到前挡风玻璃上,防炫光效果极佳,还能给副驾驶提供完整观影体验;
前排零重力座椅、电致变调光天幕,甚至仪表台上带供电功能的螺口,这些细节都戳中了用户对“个性化”和“豪华感”的需求。
易车研究院数据显示,35岁以内青年用户对汽车造型重视度达46.6%,女性青年更是高达52.39%,而这正是YU7的核心目标群体。
03
不止“两条腿走路”,更是生态闭环的铺垫
有网友会问,小米同时做造芯和造车,忙得过来吗? 对此,雷军表示,“我们每个业务都有非常优秀非常专业的团队。而且呢手机、汽车、芯片其实它是相互关联的。这些业务呢可以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然后一起进步。”
据悉,尽管目前玄戒芯片还没直接装在小米汽车上,但它的研发方向早就瞄准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车载场景。
未来,玄戒芯片能为汽车提供更强劲的算力支持,而汽车业务积累的海量行车数据、用户交互场景,又能反过来优化芯片的场景化表现。
再看资源投入的战略一致性。小米为造芯规划了十年500亿专项基金,未来五年研发投入还要追加2000亿元,这些资金不仅支撑玄戒芯片的迭代,也为汽车的技术研发提供了保障。
汽车业务需要的智能座舱系统、辅助驾驶算法,都能借助小米在芯片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实现更快的突破。
更关键的是,这两项业务都围绕着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目标。2023年10月澎湃OS推出后,小米就想打通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多个终端,而自研芯片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拼图。
有了玄戒芯片,小米能更好地掌控硬件底层技术,让手机和汽车之间的互联更流畅,这是依赖外部芯片供应商很难实现的。
总结
十年押注的背后,是中国民企的硬核担当
回头看小米这四年的双线作战,从押上十年家底的决心,到玄戒芯片的3nm突破,再到小米汽车的销量佳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又坚定。这不仅仅是小米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突破的缩影。
造芯和造车,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小米经历过澎湃S1的不温不火,遭遇过澎湃S2的流片挫折,也面对过跨界造车的质疑,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核心技术的追求。
如今,玄戒芯片得到央视点赞,小米汽车成为市场黑马,这些成果证明,只要敢于投入、坚持长期主义,中国民企也能在全球硬核科技赛道上占有一席之地。
未来,小米还要在研发上追加2000亿元,玄戒芯片有望进一步适配车载场景,小米汽车也有应对竞争对手挑战等新任务。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押上十年家底的冒险,已经为中国民企的技术突围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样本,只要有勇气、有决心,敢于挑战“不可能”,就能在硬核科技的赛道上不断前进,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