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淼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9月5日,港股收盘,百度股价收涨1.04%至97港元,盘中一度涨超97.8港元,创下近6个月来的新高。
市场普遍认为,这一轮股价表现不是偶然。从AI新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到萝卜快跑在全球拿下1400万次出行服务,再到智能云连续六年市场份额第一,百度正在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向外界证明其AI战略已进入收获期。
尤其在这一轮以AI为主旋律的技术竞争中,百度似乎终于找准了自己的节奏。
01
AI业务不只“看起来热闹”,它是真能赚钱
很多人曾经质疑,百度搞AI是不是只是“讲故事”。但百度今年二季度的财报回应了这种质疑,二季度百度AI新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同比增长34%。
尤其这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传统的广告或云服务分包,而是实打实由AI驱动的业务模块。
比如自动驾驶出行平台“萝卜快跑”,目前已在全球16个城市落地,累计提供超过1400万次出行服务。光是在第二季度,订单量就同比增长148%。
更关键的是,萝卜快跑已经开始与Uber、Lyft这类国际出行巨头合作,计划明年在德国、英国、中东等地区规模化部署无人车。
这些业务能做成,不是因为百度运气好,而是长期投入的结果。早在2013年,百度就开始投入自动驾驶,2017年更是主动选择将Apollo平台开源。当时有人说百度“傻”,把技术开放给别人用。
但现在回头看,正是这种开放策略,让百度在国内自动驾驶领域成为事实上的“黄埔军校”,也从生态中反哺了自己。
如今,包括小鹏、理想、文远知行、地平线等多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其核心团队中都有百度背景的人。这种人才和技术的溢出,反而让百度始终处在产业的核心位置。
02
智能云不声不响,但已是六个第一
如果说C端的AI应用还在“烧钱换市场”,那在B端,百度智能云已经悄悄赚了很多年的钱。
根据IDC最新报告,百度智能云在中国AI公有云市场拿下24.6%的份额,连续六年排第一。今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在大模型相关的招标中也拿了“双第一”:项目数量第一、中标金额第一。
百度智能云服务的客户名单也很说明问题:65%的央企、80%的系统重要性银行、Top10新能源汽车企业,以及最多重点具身智能公司,都选择了百度智能云。
比如具身智能企业宇树科技、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都依赖百度智能云提供的AI开发平台和千卡万卡集群的算力支持。
而在游戏行业,网易《逆水寒》中能跟玩家自由对话的AINPC,背后也是百度智能云提供的多模态大模型和技术支持。
这些案例说明一件事:百度智能云不是靠低价抢市场,而是真正用技术能力绑住了客户。尤其是在大模型、自动驾驶、机器人这些高门槛领域,你能找到的服务商本来就不多。
03
搜索没死,它用AI的方式活过来了
过去一两年,很多人说“搜索被AI取代了”,但百度好像没认命。
百度做了两件事:一是把搜索自身AI化,比如在搜索结果中大规模嵌入AI生成内容,目前64%的移动搜索结果已经由AI实时生成;二是推出独立AI搜索App“梯子AI”,主打无广告、纯智能搜索。
这些动作起初被一些人看作“冒险”,因为会冲击百度原有的广告收入。第二季度,百度网络营销收入确实同比下降了15%,但用户并没有离开。相反,百度App的月活跃用户数还在增长,达到7.35亿,同比增长5%。
更接下来,百度还计划推出AI生成广告,它不是传统展示广告,而是用大模型生成个性化、原生形态的广告内容。
如果做成,这可能才是真正属于AI时代的广告模式。
总结
AI业务驱动增长,百度打赢了上半场
从财务上看,百度AI新业务跨过100亿门槛、智能云保持领先、自动驾驶稳步全球化,这些都让投资者看到了清晰的增长路径。
而从技术布局看,百度从芯片、框架、大模型再到应用的全栈能力,正在不同业务中形成协同。
更重要的是,百度似乎找到了一种“接地气”的AI商业化方式:不做空中楼阁的技术炫耀,而是把AI做进搜索、放进云里、塞进车中、用在直播里。哪怕短期收入受影响,也坚持用AI重构产品。
很多人曾经说百度“错过了一个时代”,但在AI这条更长的路上,百度好像终于找回了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