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季度,光伏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已迎来政策引导下的回暖,但作为全球组件头部企业的晶科能源却仍在亏损泥潭中打转: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同比降幅高达6900.55%;前三季度营收虽同比下降三成,但盈利端依然处于大幅亏损态势。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晶科能源在成本管控、资产运营、技术转化等层面的经营失序,也暴露了其在行业从规模内卷向价值竞争转型期的战略问题。
经营“硬伤”持续爆发?
晶科能源2025年三季报最直观的冲击,是营收与利润双双断崖式下跌,主业陷入深度亏损。
财报显示,前三季度,晶科能源营收为479.86亿元,同比下降33.14%;归母净利润亏损39.2亿元,同比下降422.67%。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61.55亿元,同比下降34.11%;归母净利润亏损10.12亿元,同比降幅高达6900.55%。
对此,晶科能源称,主要因为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从营业总成本来看,前三季度高达526.66亿元,而营业总收入仅为479.86亿元,表明主营业务已处于“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
今年前三季度,晶科能源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45.43亿元,同比暴跌1053.61%。这表明剔除政府补助、资产处置等一次性收益,公司的主营业务也深陷亏损,无法产生可持续的盈利。

财报显示,晶科能源前三季度获得政府补助高达11.96亿元,说明若无此项“输血”,实际亏损将更为严重。而这种对非经常性损益的高度依赖,暴露了商业模式的脆弱性,一旦外部政策支持减弱,其财务状况或将面临更大风险。
事实上,价格下行是全行业现象,虽然三季度光伏产业链还未完全复苏,但在“反内卷”政策推动、硅料价格触底回升、产业链价格传导逐步顺畅的背景下,硅料企业大全能源、双良节能实现季度扭亏,通威股份、TCL中环等龙头大幅减亏,阳光电源更是以118.81亿元净利润成为板块“盈利之王”。
不过,下游组件环节在第三季度还未出现“华丽扭亏”的剧情。今年第三季度,四家一线企业按单季度归母净亏损额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分别归母净亏损12.83亿元、10.12亿元、9.73亿元、8.34亿元。
从晶科能源来说,其不仅未能抓住价格环比改善的机遇,反而让亏损规模持续扩大,反映出公司在产品定价、成本控制、市场议价能力上的短板。
尽管晶科能源强调“经营性现金流环比改善”,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41亿元,上半年为-38.1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65亿元。
其中,晶科能源第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71亿元。公司将现金流环比改善的原因解释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也就是说因为亏损更多,所以消耗的现金相对减少,因此这种改善主要源于业务规模收缩带来的现金流出减少,而非经营效率提升。
同时,前三季度,晶科能源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72亿元,同比增加60.52%;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51亿元,同比下降79.81%。
截至2025年9月30日,晶科能源总资产为1171.98亿元,同比下降7.1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为283.88亿元,同比下降14.73%;资产负债率为74.48%,去年同期为71.89%。在资产缩水的同时,负债率持续高企,风险不容忽视。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晶科能源的存货高达149.39亿元,较去年底增加19.42%,在营收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存货不降反增反映出可能存在销售不畅与库存积压等问题。同期,公司的应收账款为143.95亿元,短期借款为20.6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87.34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为307亿元,货币资金为275.91亿元。
在所有财务指标中,研发投入的变动也特别显眼。前三季度,晶科能源的研发投入合计18.5亿元,同比锐减48.78%;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85%,同比减少1.18个百分点。公司称“主要系研发项目减少以及研发用材料价格下降所致”。
然而,在光伏行业技术迭代加速、N型电池(如TOPCon、HJT)逐步替代P型成为主流的关键时期,大幅削减研发投入可能不是一个好信号。技术是光伏企业的生命线,尤其是在当前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环境下,唯有依靠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低的度电成本才能赢得市场。目前各头部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以抢占技术制高点,晶科能源在此时大幅削减研发投入,这种选择值得商榷。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晶科能源的研发费用为6.5亿元,同比增加1.18%。与18.5亿元的研发投入相比,表明公司将约12亿元(占比 64.9%)的研发支出进行了资本化处理,这一比例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资本化支出计入资产负债表,虽短期内减少费用压力,但会在未来通过摊销逐步影响利润。
出货量不再是“荣耀”
2023年以来,光伏行业进入了周期性调整阶段。前期大规模的产能投资导致供给过剩,产品价格快速下跌,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但在产业链其它公司业绩回暖的形势下,晶科能源仍同比大幅亏损就显得格外突出。
2024年以来,光伏组件价格全年暴跌29%,行业产能过剩达30%。晶科能源在三季报中特意强调:“2025年1-9月实现光伏组件出货量为61.85GW。”这个出货量全球第一,似乎在证明其市场地位依然稳固,但在目前行业环境下,单纯追求出货量可能已不再是“荣耀”。
当前,光伏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全球供应链重构、欧美贸易壁垒加剧、新增装机增速放缓等因素叠加,使产能过剩严重。这就导致“以量补价”策略失效,各大厂商为争夺有限订单,纷纷采取降价策略。
晶科能源虽声称“组件交付均价环比有所提升”,但从其营收与利润的巨大剪刀差来看,所谓的“提升”杯水车薪,无法抵消整体价格水平下移带来的冲击,其前三季度高达61.85GW的出货量,相当于每卖1块钱组件,就要亏掉近3毛钱成本,最终导致“增亏”的局面。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晶科能源在财报中还指出“下一阶段,公司将持续积极响应行业供给侧改革,合理控制开工率”,这番表态与当前行业的普遍共识一致。但结合研发投入收缩、存货高企的情况,公司可能存在部分低效产能,这些产能在行业调整期不仅无法贡献利润,还需承担固定成本(如设备折旧、人工费用),可能会加剧亏损。
从资产负债表看,前三季度,晶科能源的固定资产余额为385.5亿元,同比减少5.22%;在建工程余额10.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78%。固定资产减少可能源于低效产能处置,但处置规模有限;在建工程大幅减少则反映出公司已放缓新增产能投资,这也是对行业产能过剩的被动应对。
光伏行业已进入“一体化”竞争时代,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组件,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头部企业的标准配置。晶科能源虽也推进一体化战略,但在成本控制上似乎并未体现出预期优势。

2025年前三季度,晶科能源的营业成本同比下降25.93%,但由于成本下降幅度低于营收下降幅度,最终导致毛利率直接降为-0.07%,而去年同期为9.68%,这表明公司在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成本控制上存在明显短板。在行业价格战激烈的环境下,成本控制能力直接决定企业存亡,晶科能源在这方面显然准备不足。
在海外市场方面,晶科能源在财报中强调“海外高价值市场的领先布局”,试图以此规避国内市场的价格战。通常情况下,海外市场毛利率高于国内,但晶科能源2025年上半年的境外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15.49个百分点至-0.05%,这也是其境外业务毛利率五年来首次跌入负值区间。
同时,海外市场也面临更大的政策风险和贸易壁垒。近年来,欧盟、美国、印度等主要光伏市场都在推动本土制造业发展,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限制措施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依赖海外市场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结语
营收下滑、利润巨亏、研发投入萎缩、资产负债率高企等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在一场席卷全行业的价格战中,即便是昔日的龙头,也无法独善其身。光伏行业单纯依靠规模和出货量来维持市场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竞争将是技术、成本、品牌和全球化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
光伏产业的长期前景依然光明,但通往未来的道路必然伴随着残酷的洗牌。在资本市场上,最终决定企业价值的,从来都不是卖了多少产品,而是能赚多少钱。(图源:晶科能源三季报、东方财富)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