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新
美编 / 杨凌霄
出品 / 电动新物种
9月6日,威马汽车突然在其沉寂两年多的官方公众号上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正式接管威马,并计划在本月内重启温州生产基地,恢复EX5和E5车型的生产。
更令人惊讶的是,威马还公布了一个极其激进的“三步走”计划:2025年复产,2026年冲10万辆,2027年筹备IPO,2030年挑战年产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
这个曾经与“蔚小理”齐名、却又在2023年破产重整的造车新势力,突然以这样一种高调的方式重回公众视野,瞬间在汽车行业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有人质疑这是“画饼式复活”,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新能源市场淘汰赛中的一次绝地反击。
但不管怎样,威马的回归,已经成了2025年秋天中国汽车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01
威马“复活”的背后,是谁在接盘?
威马汽车的复活,并不是靠自己,而是靠一家名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企业。这家公司在2023年9月才注册成立,注册资本只有1亿元,经营范围主要是“汽车销售”和“小微型客车租赁服务”。
从表面看,这样一家新成立、规模也不大的销售公司,似乎很难有能力去接手负债超过200亿的威马。
但深挖下去,就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根据天眼查的信息,深圳翔飞的法定代表人是黄晶,控股股东是深圳卓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卓凯)和深圳凤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凤宇),双方分别控股81.8%、18.2%。
其中,卓凯的法定代表人也是黄晶,持有卓凯40%股份。凤宇的法定代表人是一个名叫“海洋”的人,他持有40%股份,而凤宇的大股东是深圳欣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深圳欣硕),持有60%股份,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样是黄晶。
黄晶这个名字,在宝能系的汽车业务中多次出现。她不仅是深圳欣硕的法定代表人,还对外投资了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哈尔滨悠宝佳汽车销售公司等多家与宝能汽车密切相关的企业。此外,今年年中,在深圳宝能汽车的展示中心,威马汽车和悠宝利汽车曾同时出现在展厅里。
这些信息都指向一个事实:深圳翔飞虽然看上去是一家新公司,但其背后与宝能汽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宝能汽车自身的情况并不乐观,天眼查显示,宝能汽车已12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涉案总金额超过3621万元,还有37起股权冻结记录。
这样一个自身难保的“白衣骑士”,真的能带动威马实现百万辆的梦想吗?很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怀疑。
02
复工复产进行到哪一步了?现实挑战不小
根据威马发布的白皮书和后续联系人的回应,温州基地目前已经部分复产,工厂已经组建了400多人的生产团队,覆盖了从基础操作工到车间主任的全岗位体系,甚至已经有十几台EX5和E5车型下线,这些车将主要用于“铺市场”,测试渠道和用户反馈。
在人员方面,威马采取了“召回老员工+新招聘”的双轨模式。有些前员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两个月前就收到了前领导的回归问询,只要愿意回来,基本都能重新入职。
但同时,也有不少老员工持观望态度,担心企业的稳定性问题,毕竟威马之前经历过停产、欠薪,重建信任需要时间。
供应链方面,翔飞方面声称已联系了215家历史供应商,并表示将优先与现有供应商合作。温州市政府也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协助协调本地供应商资源。翔飞还承诺初期投入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
但这些承诺能否兑现,还有待观察。一位威马EX5车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买车不到半年威马就破产了,售后权益和保障什么都没有了,现在虽然说要复产,但我对品牌的信任度并不高。”
这样的用户情绪,是威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03
百万辆目标是不是“画饼”?业内普遍存疑
此次威马提出的“三步走”计划确实堪称雄心勃勃:2025年9月复产,确保1万辆、争取2万辆;2026年量产10万辆;2027-2028年,年销量25-40万辆,启动IPO筹备;2030年,挑战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
但从现实来看,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极大。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阶段,比亚迪、特斯拉、“蔚小理”、华为系、传统车企二代品牌(如极氪、深蓝)等头部玩家几乎瓜分了市场份额。
威马停产两年,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储备都已落后,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并不容易。
产品方面,威马首先复产的EX5和E5都是几年前的老车型,在智能驾驶、续航、设计等方面都已不具备明显优势。
虽然威马声称未来5年将推出10款以上新车,覆盖从A00到C级的各类车型,但研发、验证、量产都需要时间,市场会不会给威马这个时间,还是个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资金问题。造车是一个极其烧钱的行业,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说过“没有200亿别想造车”。
威马此前已经烧掉了300多亿,如今重启生产、研发新车、重建渠道,需要的资金量不会小。而深圳翔飞注册资本仅1亿元,宝能系自身也深陷债务困境,能否持续输血令人怀疑。
海外市场方面,威马计划在泰国建KD工厂,开拓东南亚和中东市场,2026年出口占比要达到30%。但这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且海外市场并非蓝海,比亚迪、上汽、长城等中国车企早已布局多年。
总结
威马归来,但市场还会给它第二次机会吗?
威马汽车的“复活”,是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具戏剧性的事件之一。
从积极的角度看,威马重启生产能带来就业机会,盘活原有产能,如果能够妥善解决老车主的售后问题,也算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多一个玩家参与竞争,对行业来说也不是坏事。
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威马的复活之路充满挑战。其背后投资方深圳翔飞与宝能系的关联令人担忧,宝能汽车自身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是否有能力支撑威马的长远发展尚存疑问。
威马提出的“百万辆目标”更是被业内普遍认为过于激进,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难以实现。
更重要的是,威马首先要解决的是用户信任问题。许多老车主仍在等待售后服务的恢复,APP、官网、客服系统都还未正常运转。如果连老用户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又如何吸引新用户买单?
威马的这次复活,更像是一场豪赌。赌市场还有缝隙,赌新资本能创造奇迹。但汽车行业终究是一个需要长期口碑、核心技术、产品实力的行业,光有PPT和远大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威马究竟是能“涅槃重生”,还是只是“回光返照”,时间会给我们答案。